陆基战斗机为何也有尾钩,却不能在航母上起降?

2019-10-25   军史解密

飞机降落在航空母舰上前,我们都能看见一些飞机尾部下方会伸出一条钩,随着机轮接触甲板的时候除了轰鸣外,还可以看到甲板上会飞起几条钢索。舰载飞机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要在200米左右的航空母舰甲板上降落。为了能够在如此短的距离降落成功, 舰载飞机在尾部下方都有一个尾钩, 以便在降落的时候能勾住甲板上的阻拦索。

然而,尾钩并不是舰载机的专利,实际上有些陆基战斗机也是有尾钩的。那么,两者有什么不同呢?这些陆基战斗机是否也能像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呢?

其实这些陆基战斗机尾钩只是一种应急降落设备,是在出现刹车失灵、轮胎故障、放弃起飞等紧急情况下使用的应急设备,只是因为不常使用,而很少被人注意。

陆基战斗机的尾钩和阻拦索虽然与舰载机所使用的很相似,但仍有很多不同。

首先,使用频率不同。对于舰载机来说,尾钩和拦阻索是“日常用品”。航母甲板上的跑道长度极为有限,舰载机在航母上的每次降落都需要尾钩和拦阻索的帮助。而对于陆基战斗机来说,尾钩和拦阻索只是一种应急设备,使用频率远低于舰载机。

其次,强度不同。舰载机的降落速度高于陆基战斗机,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这就要求尾钩和拦阻索具有极高的强度。而陆基战斗机降落时,速度要低于舰载机,而且通过滑跑可以降低一定的速度,这就使得陆基战斗机的尾钩和拦阻索强度要低于舰载机所使用的。

最后,操作方式不同。舰载机一般用液压或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放下尾钩。舰载机尾钩在使用后,可由飞行员快速收起,减少工序,提高作战效率。而陆基战斗机通常由氮气作为动力放下尾钩,而且尾钩在放下后不能自动收起,只能由地勤人员在使用后人工收起。

正是因为上述三点不同,特别是尾钩的强度不同,使得陆基战斗机即使有尾钩也不能实现上舰。当然,陆基战斗机不能上舰还受诸如机体强度、结构、气动布局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尾钩和拦阻索只是陆基战斗机拦阻系统中的一种,陆基战斗机使用的拦阻系统具体可分为三类:永久型、远征型和后备型。

永久型和远征型系统,都由飞机上的尾钩和跑道上的拦阻索组成。美军几乎在所有部署陆基战斗机和喷气式教练机的机场安装了永久型拦阻系统。而远征型拦阻系统与永久型的区别,是可以在数小时内安装和拆卸,主要在短跑道和临时机场使用。后备型系统则可分为拦阻网和特性材料拦阻系统。拦阻网由高强度尼龙带组成,竖立在跑道尾端的延长线上,可以拦住飞机防止其冲出跑道。而在长度有限的跑道上,则安装了特性材料拦阻系统,该系统由具有特定力学性能的泡沫混凝土组成。飞机在进入该系统时,泡沫混凝土通过破损吸收能量,最终使飞机停下。

一些人或许会注意到,中、俄两国的陆基战斗机并没有采用尾钩和拦阻索,这其实主要是使用习惯不同,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中、俄的战斗机,通常采用减速伞来作为平时缩短降落距离的手段。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则使用拦阻网防止飞机冲出跑道。而西方国家的战斗机,在平时通常使用减速板和刹车相结合的方式来缩短滑跑距离。当然也有例外,如挪威在购买战斗机时,就要求安装减速伞。这是因为挪威有很多短跑道,而且经常被冰雪覆盖,无法使用刹车来安全停住飞机,因此也仍然保留了尾钩作为应急降落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