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吸毒群体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这让很多父母无比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沾染毒品,尽管有些是过度担心了,但不能否认,他们的焦虑和害怕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父母们要知道,大多数青少年沾染毒品,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其背后的家庭出了问题。虽然这是一个老调重弹的话题,但却值得我们每一个反思,了解什么样的家庭容易让青少年沾染毒品?
家族遗传
毒瘾和美德一样,养成是需要某种土壤的。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家族遗传和吸毒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有些家族,大脑控制冲动的能力普遍比较差,导致他们容易贪一时过瘾而尝试毒品,或者需要依赖毒品去控制情绪。
2012年,英国剑桥大学曾进行了一项实验,邀请50对兄弟/姐妹作为测试组,其中一方滥用兴奋型药物,一方没有滥药史;邀请另外50对健康的兄弟/姐妹作为对照组,对这两组人进行反应测试和大脑扫描。
结果显示,测试组大脑前额叶功能较差,控制能力不如对照组。
这些研究提示了“瘾君子基因”存在的可能,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检视方法:留意家族有没有成瘾患者,包括毒瘾、酗酒、赌博等等;他们有没有被精神科医院确诊出“器质性问题”。
如果有,就要提高警惕,及时请教医生了。
家庭教育
如果没有遗传因素,我们需要考虑家庭环境。众所周知,很多瘾君子都出在问题家庭。毒根,很小时就不知不觉长起来了。
例如,喜欢吸食冰毒等兴奋剂的人,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特别粗暴,上来就一顿拳脚,再骂个狗血淋头,而且在7岁前就开始这样,长期习惯棍棒教育。
这样长大的孩子,来不及建立自信就被打怕了,长大后,遇到挫折容易严重抑郁,没事也会情绪低落,觉得累、没意思。这些情绪无法排解,有些人就转向兴奋剂,从中获取一种“精力无限、情绪高涨”的快感。
喜欢吸食k粉氯胺酮等致幻剂的人,一般平时都比较压抑。家庭教育之中,父母很少理解孩子,惯于严厉说教,从小就在孩子内心种下许多禁忌,“绝对不准反驳长辈”“性是罪恶”“当哥当姐的不分青红皂白必须忍让弟妹”等等,让孩子正常的愿望和冲动受到禁锢。
这些人偏爱k粉,就是追求幻觉中那种毫无顾忌、自由自在、尽情畅游天地的感觉。还有一些人,从小父母不在身边,“天生天养”,缺乏关爱,这样的人也容易依赖K粉,在幻觉中寻求“与神秘的宗教感融合”的体验,就如小时父母和自己融为一体那样舒服。
现实之中,瘾君子的家庭问题会比上述例子复杂得多,滥用的药物也更繁杂。但总之,缺陷重重的家庭会让孩子内心伤痕累累,成为毒品的易感人群,比起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更易被诱惑。
情绪失控
52岁的傅艺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吸毒的?她说,是离婚后,“我心情不好”,自此踏上歧途。
人总有一些特别脆弱的时刻:离婚、失恋、堕胎、突然丧亲、破产、失业、名声扫地……重大打击让人备受煎熬,如果走不出阴霾,就会成为易感人群心理失衡、转而依赖毒品的高危时刻。
毒品有两个特点特别诱人:其一是带来轻松开心的感觉,让人暂时忘记烦恼,似乎随心所欲。兴奋剂还会让吸毒者自感强大,好像力量无穷,无所不能,可以对抗重大打击带来的无力感。
其二,毒品通过改变身体的化学平衡来改变情绪,比起谈心、安慰、运动等健康的情绪排解手段,毒品起效更快、更强烈、更虚幻,很能迎合那种“我要急于摆脱痛苦”的焦虑心态,特别容易令人病急乱投医。
高危圈子
个别没出息的明星“毒团”、校园不良少年、“High场”、不抽两口就没灵感的所谓艺术家圈子……都是毒祸蔓延的地方,正常人避之则吉,但对于因为家庭问题而向外寻求归属感的人来说,毒圈也很像一个“归宿”。
就如房祖名,从小,老爸成龙很少关心他的生活,也禁止他向外界透露“我是成龙的孩子”;老妈林凤娇不懂教育孩子,若非宠溺,就是打骂。他们的家庭关系如此疏离,2004年到2014年一家三口只吃过一顿饭。
这样的孩子,内心需要亲密、陪伴、抚慰,但在爹娘身上找不到,只好投向毒品和朋友。在他自己的住所里,房祖名纠合了一群毒友,抱团扎堆,共同沉沦。
本来是有天分的苗子,小时种得不好,长大又栽到毒水里,最终长歪了,也是可惜。归根结底,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瘾君子,就从给他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开始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JbW0W0BMH2_cNUgEU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