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要在人生的岔道口走错了路

2019-11-10     一只会飞的鹿

重读《人生》,已经没有了中学时代那种对高加林只为脱离农村,移情别恋的不屑一顾。在经历过生活的风雨之后,也能理解高加林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执著,甚至有些欣赏他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面对挫折时的勇敢。

就像路遥在小说开篇中引用的一句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书中写的是高加林的人生,也是书中每个人物的人生,包括巧珍、黄亚萍、张克南和德顺老人的人生,再深入一点,它是那个时代的人特别是农村青年的人生。

故事的主角高加林,虽然出生在高家村,但作为父母的独生子,却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受过什么苦。父母供他在县城读完了高中,高考落榜后,作为“文化人”,他成为村里学校的一名民办教师。

虽然是一名民办教师,但可以不用在土地上辛苦劳作,还可以对他喜爱的文学深入钻研,还能指望有机会转正。但不幸的是,村支书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也需要这个岗位,于是他被顶替,失去了工作,又成了农民。

如果他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他或许可以容易接受自己作为一个农民的命运,也不会有太多的想法。但是高加林偏偏看过了外面的精彩,有着丰富的思想、远大的志向,所以,再次返回农村的高加林,面朝黄土地,内心无法平静。

即使现实很残酷,甚至看不到希望,他仍然想插上翅膀飞向更广阔的世界,高家村已经容不下他的渴望、欲望,或者说是理想。

当他因为生存去县城卖白馍,却张不开嘴,卖不出去时,巧珍出现了。

没有上过学的巧珍,不识字,对“文化人”高加林一直有着狂热而深沉的爱,在高加林最空虚无助、最落魄黑暗的时候,巧珍像一道光,射进了高加林的生活,温暖和感化着高加林。

巧珍是值得被爱的,她美丽、善良、纯朴、明理,没有文化并不妨碍她有思想,像村里人评价的:巧珍是一块金子,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

面对日夜奔流的大马河,他们相爱了。

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谁也无法预料命运的安排,在高加林已经被迫接受自己做土地“主人”的时候,他的人生忽然发生了转折。

在新疆当兵一直没有回过家的叔叔转业回了地方,成了区里的劳动局长,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为了讨好领导,制造假手续,帮高加林在城里就业。

高加林发挥了他的强项,成了县委搞宣传的通讯干事,一夜之间,高加林坐上了命运的过山车,直接开到了人生的巅峰。

来到城里,他遇到了高中同学黄亚萍。此时的黄亚萍与同学张克南的恋爱关系已经稳定,但高加林的文采和赏识,让黄亚萍对高加林的钦佩与旧情一起燃烧。

出生南方城市的黄亚萍,家庭优越,聪明漂亮,更有着和高加林相当的知识内涵,高加林对比着巧珍的无知,感情的天平倒向了黄亚萍,于是,黄亚萍和张克南断了关系,高加林也带着愧疚抛弃了巧珍。

高加林正梦想着自己和黄亚萍一起奔向更远更大的天地,一展抱负的时候,命运又一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并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张克南的母亲气不过儿子被人伤害,把高加林“走后门”参加工作的事写成材料举报到纪委,高加林被打回“原形”,他又一次回到了农村。

黄亚萍爱他,却无法爱他的农民身份;巧珍爱他的全部,却在伤心之下另嫁他人。

历经种种波折,高加林发现自己真正爱的其实还是那个金子一样的巧珍,但他却把这块金子当成土圪垯扔掉了。

回看《人生》,故事中有那个时代农村青年的迷茫与向往,奋斗与彷徨,也有纯真的爱情和现实的感情。

巧珍的爱让人最心疼。有句话说:人生总有那么一次,为了爱一个人而忘了自己。对于巧珍来说,爱高加林胜过爱自己,她可以为了高加林牺牲一切,在高加林选择分手时,她痛苦万分,却给予了理解;在高加林如丧家之犬回到村里时,她去求村书记让高加林继续教书,她把自己能为高加林做的事做到了极处;

黄亚萍的爱很任性也很现实,更像生活中的多数人;

高加林的爱摇摆不定,当巧珍叙说家长里短时他想黄亚萍的诗,黄亚萍犯公主病时他想巧珍的纯。他想通过婚姻开拓更好的人生,却因为感情被砸出了血痕。也许,违背内心意志、违背良心和良知的感情终究是会受到命运的报复吧!

书有结尾,但高加林的人生远没有结束。不管怎样,他努力过,冒险过,选择过,争取过,得意过,失败过。对于自己最后的结局,他清醒得很快,平静地很快。德顺老人的教导让他的眼睛里重飘荡起了火花,他怀着对乡亲的愧疚和感恩,变得更加成熟和坚韧。

现实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不管在哪个时代,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才能避免自己在人生的岔道口,走错了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J5zZ24BMH2_cNUgOew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