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巧克力,或许你还需要知道这些……

2020-02-14   闽正海鲜

今年的情人节多少会有些不同,少了些当面接触的直抒胸臆,多了点“今晚月色真美”的含蓄话语,却是这段特殊时期里难得的几分情动。只是苦了一众小年轻们,准备好的礼物和贺卡多半难以到达,巧克力也食之无味,闲来无事倒不妨借着这居家的日子看看关于情人节的故事,原来除了一味送巧克力,或许你还需要知道这些……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恒定每年公历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

情人节起源于基督教,流传最广的说法为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之日。作为一名普通的殉道者,瓦伦丁的遭遇与爱情本无太多联系,反倒因其治好了盲女的奇迹,更多地被视为“医疗圣人”,直至十四世纪的英国诗人乔叟在一首诗中将圣瓦伦丁和爱情联系了起来:

“For this was on St. Valentine's Day, when every bird cometh there to choose his mate.”(正是在美好的圣瓦伦丁节,鸟儿们愉快地寻找自己的伴侣。)

要说这位乔叟可不是籍籍无名的诗人,他被认为是一手创造了英国民族文学典范的“英国诗歌之父”,如此影响力自然引得后辈诗人纷纷效仿(例如莎士比亚),由此圣瓦伦丁节与爱情主题的联系也愈发紧密。

宗教的影响,文坛的推动,即便观念上有了联系,但距离现实中真正过节的行为还差临门一脚,而踹开这扇门的是一群邮票和贺卡商人。

如今我们常用“精明”一词来形容商人群体无疑是非常贴切的,当时的商人群体也敏锐捕捉到了圣瓦伦丁节的商业机会,开始推广情人节贺卡和情人节邮票,更有甚者在贺卡上直接印刷爱情诗歌,进一步打开非文艺青年的客户群。据悉,1835年仅英国国内,情人节贺卡销量就达40万张,更勿论这种形式已然流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又随着移民漂洋过海到了美国。可以说情人节贺卡的流行,过情人节的习俗也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

至于情人节另一个重要元素——巧克力的问世,时间上就更晚了。足足等到1868年,知名巧克力生产商吉百利(Cadbury)出于推广原因,特意将巧克力做成心形,并于情人节当日推出,一举令爱心巧克力成为风气,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后,情人节随西方文化进一步进入国门,《民俗研究》、《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记录着从陌生、科普到风靡的全过程。如今的情人节已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由于能表达共同的人类情怀,各国各地也纷纷发掘了自身的“情人节”。虽然不同国家的人们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借由礼物传达爱意或友好的初衷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