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朋友家的女儿两岁四个月,突然开启“话痨”模式!
小姑娘从早上一睁眼开始,精力就旺盛得可怕,整天说不完的话。用朋友的话说,除了睡觉,小嘴就没停过。
“妈妈,这个好看……妈妈,这个不好看……妈妈,穿这双拖鞋,穿这双拖鞋。妈妈妈妈……”
“姥姥,我是NBA打篮球的……妈妈,他在干嘛呀……”
有时候,一个接一个“这是啥?”“那是啥?”
有时候,女儿在吃饭的时候,嘴都不停。“妈妈,为啥吃饭不能玩玩具?”“妈妈,吃饭,我要用大碗。我要用筷子。”
我相信,对于全天下的父母来说,在心中最重要的就是子女了。所有父母都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都希望孩子是个开朗、爱说话的人。
朋友也说,女儿不会说话的时候,她天天要求帮忙带孩子的公婆,要多多和孩子说话,孩子才能早开口。
那个时候,朋友自己回家,也是陪着孩子说这说那。
但是,现在女儿显然话太多了。
用朋友的话说,不管你在干嘛,旁边总有个“小麻雀”叽叽喳喳个不停。好几次,朋友忍不住对女儿说:“宝贝,能不能闭会儿嘴?”
之前安静的小宝贝,怎么就变成“小话痨”了呢?
现在的年轻父母非常注重科学育儿,因此大多数父母都知道,孩子0岁到6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2岁到3岁则是关键的爆发期。
孩子2岁以后,孩子的语言能力会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不仅能模仿大人说话的内容,还能不时蹦出一两句从未说过/听过的话来。
在这个时候,由于接触和掌握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宝宝对语言表达有着浓厚的兴趣。
同时,孩子在2岁开始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说话有些早的孩子,有更大的欲望表达自己。
当然啦,宝宝话多了也有一些爱的烦恼,那就是有些宝宝确实太爱讲话了,围着大人不停的说,就像唐僧念经一样,还不得不听,让妈妈大呼受不了。
不过,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看过一个理论:孩子在你面前不断的说话,其实是想和你交流,通常爱说话的孩子会更加聪明!
孩子开启“话痨”模式,虽说是好事,但其实也是对爸妈在交流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爸爸妈妈需要跟着孩子成长,和孩子多说高质量的话,使用更精确的语言,如此引导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否则,恐怕会耽误孩子在语言方面的表达能力。
我曾经遇见过一个家长,她的儿子四岁,很聪明,但就是说话不清楚、断断续续,不会用正式的词汇、完整的长句子表达复杂的意思。
有一次,这位家长问我,看别人家的孩子,用一些“大词”,比如会用成语。但是自己的儿子现在说话还结结巴巴,用的词都很幼稚。怎么回事啊?”
“没事儿吧,现在还小,长大就好了。”我安慰她。
后来我发现,她招呼自己的儿子:“宝宝,快点过来,喝点水水。”这位妈妈说的嗲声嗲气的。
同时,这位妈妈在说话的时候,经常使用很简单的词汇,大量重复单调的词汇。
我瞬间找到问题的症结,父母过度的儿语或者父母语言匮乏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
其实,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到了两岁半左右,能够相对连贯完整地说出完整的句子,这时儿语就应该从家庭生活中逐渐消失,同时父母需要运用更丰富的语言和孩子交流。
和孩子交流时,爸妈使用的语言略高于孩子当下的语言能力时,孩子才能够接触更大的词汇量,更多的语言环境,才能刺激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
这就要求父母说正确而高级的名词,要提出新鲜而有趣的概念。
这个时候,我们要说孩子愿意听的“新鲜话”、要说对孩子大脑发育有好处的话。
比如,出去散步,看见狗,很多爸妈都会说:“看,狗狗”,甚至说,“看,汪汪”。
如果想要让孩子更有兴趣,可以说:“看,这是泰迪犬,非常可爱吧?它的毛卷卷的,是咖色的。”
再比如,吃饭的时候,相比“快点吃”这样重复的命令,不如说,“吃掉青菜,力气就会变大哦。”
这样完整的句子,会更多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
根据我的经验,时不时教孩子一些绕口令和儿歌,或者花点时间给他读故事,会让孩子的语言更丰富。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语言家,他们的大脑就像海绵一样,不断的汲取新鲜的事物和概念。
作为父母,应该和孩子一同成长,提升自我,丰富自己的语言,为孩子提供汲取养分的环境。
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嫌孩子话多、粘人的爸爸妈妈们,是不是应该自我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