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与莱阳梨:获梁实秋钟爱 吴伯萧称好吃不好看

2020-02-08     天下新鲜事

  莱阳梨作为烟台的地方特产,一百多年来,驰名中外,备受赞誉。历史上,众多名人与莱阳梨交集,在莱阳梨的历史上,留下了诸多印记。有些印记,或让莱阳梨灿灿生辉;有些印记,又让人深思。

  梁实秋钟爱莱阳梨

  众所周知,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嗜美食。他在北平的时候,常去的饭馆有烟台人初仁义经营的致美斋。因为美食,梁实秋、初仁义二人成了朋友。初仁义每次回烟台老家,总给梁实秋带点新鲜的烟台苹果,有时还有几个莱阳梨。清脆甜美的莱阳梨,给梁实秋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由于初仁义每次捎带的莱阳梨有限,梁实秋浅尝辄止,对此十分遗憾。


  1930年,梁实秋受聘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青岛丰富的物产,宜人的气候,让梁实秋后来感慨不断:“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东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青岛之所以让梁实秋流连不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市场丰富的水果。“青岛不产水果,但是山东半岛许多名产以青岛为集散地”,“例如莱阳梨。此梨产在莱阳的五龙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质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其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青岛市场上充足的莱阳梨,让梁实秋大快朵颐,过足了莱阳梨瘾。一有时间,梁实秋就买来一堆莱阳梨,全家“放量大嚼”。梁实秋对莱阳梨奖崇备至,觉得莱阳梨是天下最美之梨,为此他说“今之人多喜怀故乡,动辄曰吾乡之梨如何,吾乡之桃如何,其夸张心理可以理解。但如食之以莱阳梨、肥城桃,两相比较,恐将哑然失笑”、“其实肥城桃莱阳梨才是真正的美味,无与伦比,其他各地所产相形之下培蝼尔”。


  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蔷在《梁实秋与程季淑:我的父亲母亲》 中曾经写到,1985年,梁文蔷特意从上海带了三个莱阳梨给在台湾的梁实秋品尝。“爸爸认为味道依稀存在”、“总算尝到了家乡特产”,八十高龄的梁实秋,像孩子一样仍念念不忘莱阳梨的甜美。

  二乡师名家与莱阳梨

  在全国民众教育潮流推动下,1930年,山东省政府在莱阳建立了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简称“莱阳二乡师”。虽然偏处胶东一隅,但莱阳二乡师却汇集了诸如吴伯萧、老舍、何其芳等名家。这些人在莱阳近水楼台品尝莱阳梨,或赠送亲朋,或描绘不断,为莱阳梨增光添彩。


  吴伯萧曾在1936年任莱阳二乡师校长。甘甜的莱阳梨,给吴伯萧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来在《寒衣》中这样描写莱阳梨:“去年这时候,自己还在胶东的莱阳,不吃柿子,吃莱阳梨;莱阳梨有名,好吃不好看。”

  老舍在1937年的时候,曾到莱阳二乡师任教,尽管在莱阳逗留的时间不长,但老舍难忘莱阳梨的甜美。他在《吊济南》中,谈及对济南未来工业的想象,老舍说:“我将看见马鞍山前后有千百烟囱,用着博山的煤,把胶东的烟叶制成金丝……莱阳的梨……制成精美的罐头……供给全国的同胞享用。”


老舍

  1936年下半年,著名诗人何其芳应吴伯萧邀请,到莱阳二乡师任教。当时他的好友、诗人卞之琳在青岛。到年底学校放假的时候,何其芳乘车到青岛,与卞之琳一起度过了这一年的除夕之夜。何其芳特意给卞之琳带来了著名的莱阳梨。两人一边吃着梨,一边聊天。何其芳一改自己以往不爱说话的习惯,变得喋喋不休,对卞之琳闲谈的主要话题,“就是他所接触到的莱阳学生及其家庭使他惊讶不止的贫困生活条件”。

何其芳

  

 卞之琳

 

  几筐莱阳梨折射廉侈

  朱德同志身为开国元勋,一生廉洁奉公,一贯拒收礼品和馈赠。20世纪50年代,有一次,朱德乘坐火车到山东视察,当时正逢水果收获的季节。地方上的干部知道朱德喜欢吃莱阳梨,想给他带一点到北京吃;可又怕当面给,朱老总不收,就装了两筐,在朱德离开时悄悄抬到他坐的火车上。火车开动后,这两筐梨还是被朱德发现了。他立刻把随行的工作人员找来,严肃地说:“我们下来是工作的,不是来搜刮的,怎么能随便收下面的礼呢?今后订下一条:下来工作,不许接受礼物;谁接受了,就让谁原封送回去。”接着,他又吩咐:“这两筐梨一个都不能动,到下一站火车停住,把梨抬下车,派人送回去。”工作人员只好照他的意见办了。

  在对待莱阳梨的问题上,与朱德同志的廉洁奉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叶群的奢糜作风。当时林彪身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在普通老百姓眼里神奇高贵的飞机,在叶群眼里,不过是同自行车一样的交通工具而已。林家人如叶群等,只要需要,只消向空军打个招呼,副参谋长胡萍就会把飞机调用的事情给安排妥贴。有一次叶群想吃莱阳梨,胡萍就动用安-24飞机,冒称“一等专机”,飞抵莱阳。当地驻军首长冒着大雨迎接这架“专机”,结果迎来了几个运梨的筐子,让人哭笑不得。

  上海大亨绰号“莱阳梨”

  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未成名前,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摆摊专门叫卖莱阳梨。这种梨肉细、味甜、汁多,上海人很喜欢吃。莱阳梨从烟台长途贩运到上海,难免有不少烂梨。但杜月笙却凭着他高超的削水果的手艺,不怕麻烦为顾客代削水果皮,将烂梨也派上了用场。当顾客往他水果摊前一站,他便借与人搭话的当口,几秒钟工夫就将烂梨削好了,完全看不出烂梨的模样,只闻到那诱人的香甜的梨味。就这样,杜月笙依靠卖莱阳梨,逐步有了知名度,获得了“水果月笙”和“莱阳梨”的绰号。


  杜月笙成名后,有时技痒,也会向人表演削水果的绝技。抗战时期,他在四川军阀范绍曾家里,当着满屋贵客,漫不经心拿起一个梨,谈笑间,左手把梨右手拿刀,转眼间已将一整只梨皮呈螺旋形削下。有客人看得惊讶,赞叹说:“杜先生,你这削皮的本领真了不起啊。”杜月笙淡淡笑道:“老兄,亏你还是外面跑的人物,我是卖水果出身的,你竟然不知道吗?”


《烟台晚报》 主办

烟台图书馆 协办

刘树伟 撰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39TJnABjYh_GJGVM2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