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带孩子又火了!这样教出来的孩子才有出息

2019-07-19   阿妈聊育儿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阿呀妈呀(ID:ilovemom001)原创作品,已授权转发)

“大概率要爆。”

这是上个周末,与朋友提前去看了新片《银河补习班》点映后,朋友对影片的评价。

这部电影,是邓超最新执导+主演的影片。这一次,邓超不再胡闹、不再恶搞,而是用真诚和温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更高的人生命题,关于教育。

影片中,邓超饰演一名工程设计师,马皓文。

曾经的英雄,亚运会火炬手。

后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设计的大桥坍塌,锒铛入狱7年。

他的儿子,马飞。

在父亲缺失的这7年里,成绩永远倒数,是老师眼里扶不起的刘阿斗。

马皓文出狱后,第一次见面,儿子正面临退学。

教导主任冷冷说道:你家孩子没法教,带回去吧。

“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

整个校园都弥漫着嘲笑,似乎全世界都放弃了那个“不优秀”的孩子。

此时,作为父亲的马皓文,他当着全校师生的面与教导主任打赌:

“期末成绩,定会让儿子进入全校前10名”

大家都笑了,只有马皓文一个人对儿子笃信不疑。

乔治斯·布格泽斯说:爱的最好证明是信任。

整部电影,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父亲对于孩子无条件的爱与信任,激发了孩子小身体里潜藏的巨大能量。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似乎更习惯这样的声音:

“才考这么点分,以后怎么会有出息”“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我还指望你干什么”“你看看人家,哪像你,都不知道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

我们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相处模式,他永远在告诉孩子,你做得还不够,你还需要更好。

朱永新在《让孩子创造自己》中说“孩子如果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就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以后就再也不敢说不敢做了,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之前在做个案的时候,有个学员在梳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时说,高二那年,他学渣逆袭,考了全班第一名。可是,当他父亲看到成绩单的时候,轻蔑地说:“你这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

果不其然,自那以后,他又做回了“学渣”。

因为他心里总有个声音告诉他:算了吧,反正怎么努力都很差劲。

后来的人生,他三次创业,三次失败。

人生灰暗无光。

默顿在《社会理论与架构》中说:一件事的发生,若由于错误的定义,则可促成一个错误行为变成事实。当父母总是否定孩子,认为他很差劲时,孩子慢慢就会将这种观念内化,潜意识认为自己很差做不好,结果真的会越来越差。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渴望被肯定的小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信念需要被不断的强化、灌溉。

就像台湾教育家卢苏伟说的那样:

你想要孩子好,就要发一个积极的愿。成功是一种气场,你认为你的孩子笨,他就笨一辈子给你看;你认为他聪明,他就聪明一辈子给你看。

所以,你的爱与鼓励,才能让孩子的梦想开花。

正如马皓文一直坚持的信念: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好像一束光,照亮他的每个角落。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这是李嘉诚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曾有过一个人,用生命去守护与相信孩子的内在力量。

之前看居里夫人的自传,我们很多人知道她在科学研究上的贡献,却鲜有人了解她的教育观。

她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长女艾莱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娃,音乐家、传记作家。

居里夫人一心钻研科学,结婚比较晚。在孩子出生后,在住所的选择上,居里夫人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许多家长一样,选择“学区房”。

而是在巴黎郊区租了一个带花园的屋子。即使后来搬家,居里夫人选择的房子,都是带花园的。

她带着孩子在苍翠的绿荫下奔跑,在繁花间歌唱,让孩子从小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居里夫人不仅因材施教,还大胆突破“限制”。

居里夫人会随时留意两个女儿的天赋显露。

她觉得大女儿很像丈夫,性格不是很活泼,智力反应比较迟钝。但是孩子的推理能力以及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很强,适合搞研究。

而小女儿却“显示出活泼、聪颖的个性特点,尤其热爱音乐”。

居里夫人根据孩子的特性,在孩子的教育上“大胆创新”。

她认为学校里把孩子过多的时间用在读写和练习上,家庭作业也不少,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所以,居里夫人就和朋友组织了一个互助合作小组,共同负责对孩子进行教育。

并且每人担任一门指定课程,把文理科有机结合。

而小女儿则更为灵活宽松,从选修一部分课程开始,慢慢的才学习全部课程,转为正式学生。

为什么居里夫人敢拿孩子的一辈子“做实验”?

因为她完全相信孩子的内在力量,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努力成为他自己。

这样的大胆创新,与剧中的父亲如出一辙。

在承诺让儿子考入年纪前10名后,马皓文开始亲自辅导马飞。

他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带儿子走出教室,去真实感触这个世界。

面对成绩,妈妈告诉马飞,考不好就只能去乞讨,只能去卖煎饼果子。

而马皓文却大胆对儿子说: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

如果你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引人深思:

马皓文带儿子出去“疯玩”了一整天,看山玩水,感受自然。

儿子晚上问:“爸爸你什么时候给我辅导啊?”

马皓文回答:“可是我已经辅导你一整天了。”

这就是马皓文的教育理念。

我不会只关心孩子今天考了多少分,做对了几道题。

而是带你去看更广博的世界,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挖掘孩子对于生活的感知力,浇灌他内心的种子。当我们对生活满怀热忱,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

就像之前网络上爆红的高考状元杨晨煜和才女武亦姝。

杨晨煜的父母培养的,是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且坦言:“平和、稳定的家庭对孩子是最好的”。

而武亦姝一家,对于女儿的兴趣爱好,也是采取无条件支持、鼓励的态度,尊重她的爱好和梦想。

好的教育,就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挖掘孩子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爱的浸润中,生出自律的翅膀,长出独立思考的牙齿,发自内心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最后“水到渠成”地变成一个优秀的大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中国,有一群人,正在对教育做一场疯狂的实验,试图触达教育的核心,掘开孩子力量的源泉 。

他们建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在全世界内寻找最好的老师和最适宜的学习场地,全世界都是教室。

这场教育实验,就是“加贝村行动”。

创始人贺尔金娜,试图通过自己的创新,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教育之路。

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可以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绘画、攀岩、航海、文学、历史……

孩子们的教室可以是西双版纳、大理、草原、美国、台湾……

不带功利之心,却为孩子搭建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真实的学习场景。

而衡量孩子学习成果的,不是分数。是他能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为他以后的人生保驾护航。

无独有偶,在美国,也有一个这样“疯狂”的人。

他是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31岁成为亿万富翁,炙手可热的创业家、科技领袖。

《中国企业家》编辑邱恒明曾这样评价他:

“他拉高了全人类的智慧,让历史快进了100年。然而,他只想死在火星上”。

他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创办了一所学校。

这所学校不考语数英等基本内容,但是会结合现实主题考综合推理和伦理学;

也没有班级限制,7-14岁的孩子混龄上课,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协作性,让不同年龄阶段和谐相处;

学校鼓励孩子读经典文学,例如《安娜·卡列尼娜》、《奥德赛》、《伊利亚特》,他也鼓励孩子学历史时最好是到历史曾发生的地方亲自探访,而不只是读课本。

总之,这所学校打破了一切我们关于教育的认知。

在这里,孩子的天赋会被无限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一片自由成长的土地,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一如埃隆·马斯克的母亲对他的教诲:

“坚持做你所热爱的事物,不论是哪一领域。即使你已经做到了最好,你仍然有失败的可能。但选择热爱的,生命便不曾被浪费。”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探索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成为他自己。

让他成为一个独特的人,能独立思考,有稳定的三观。

如果可以,请让你的爱与信任住进孩子的心里。

因为,孩子不是因为优秀才值得被爱,而是因为你无条件的爱而变得优秀。

作者:卢熠翎,张德芬空间合伙人兼CEO,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心理健康与发展专项基金管委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

图:来源网络,侵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