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英语学的好不好,关键就看“学得”还是“习得”

2019-11-19   扬扬少儿英语

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孩子的英语学习有两条路:一条”外语学习“之路(即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一条“二语习得”之路。“二语习得”是局限于学术界的一个名词,尚不被普通家长所熟悉。很多人听说过“母语学习法”,还有“建议英语思维”,我觉得这些说法都不如“二语习得”这一专业术语准确。生活在以中文为母语的单一语境里,我们无法把英语当母语来学,我们所学的只能是二语或外语。而“建立英语思维”这一概念又太简单化,无法涵盖整个语言习得过程。在这里,我建议家长们试着接受“二语习得”这一专业术语,从比较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英语学习过程。

“外语学习之路”和“二语习得之路”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它们是培养“业余选手”和“专业选手”之间的区别。“业余选手”的英语水平,我们家长都心知肚明,我们这一代已经深受其苦。如果您为孩子树立了“双语儿童”的目标,想让他/她的中英文齐头并进,如果您计划让孩子们将来出国留学,那就要按“专业选手”的路子培养孩子,即走“二语习得”之路。如果您没有这么高的目标,也不妨多借鉴这里面的方法和路线,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取舍,让孩子有相对的英语特长。

一 英语“学”,“习”大不同:区分学得和习得:

同样是在国内学了5年的英语,让我们来看看几个孩子达到的不同程度:

1. 豆豆,在北京土生土长的8岁男孩,3岁起跟随外教学习英语。家长并不精通英语,但是为豆豆提供了大量视听材料和原版书籍。豆豆酷爱阅读,进步神速,8岁时英语已经达到了CAE(剑桥通用五级的第四级)程度。英语阅读水平达到美国本土8年级水平,在阅读方面超越99%的美国孩子,令人惊叹。

2. 天一,11岁的北京男孩,从1年级开始学英语,主要跟随机构学习剑桥课程,刻苦用功,坚持不懈,在5年级通过了难度很大的FCE(剑桥通用五级的第三级)考试,被重点中学录取。天一的中文阅读很强势,阅读量很大,而英文阅读量较小。据他妈妈说,天一由于一直学习应试英语,考试行,说和写这些输出能力就不太行了。

3. 龙龙,家住某省会城市的13岁男孩,3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家长一直给报课外班,学《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没有间断过学习。龙龙忙于应付小升初和上初中后的各种课外班,没工夫听英语,也没工夫读英文书。学了5年后,看不懂像《小乌龟学美语》这样的儿童动画片,也无法阅读英文章节小说。

4. 乐乐,家住某二线城市的12岁男孩,2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家长重视英语,一直给他报课外班,但由于当地小升初压力不大,课外班的学习速度十分缓慢,学了4年只重听说的儿童英语后,终于在第五年,开始学《新概念英语》的第一册。

这4个男孩都属于学校里的好学生,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在智商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由于走了不同的学习路线,5年后的英语学习成果迥异。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这些孩子的学习方式,不难看出造成他们巨大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里开展的听和读上。课外的听和读属于“习得”。有没有“习得”,是问题的关键。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一个重要的理论,区别一下两个概念:“学得”与“习得”。

“学得”(learning),就是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一种语言。比如,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和“情景法”,学习的核心是语言形式“language form”,学教材,背单词,学语法,是典型的“学得”。

“习得”(acquisition),指通过大量接触和使用,潜移默化地学会一种语言。比如,小孩获得母语能力,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潜意识过程,并没有经过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一过程就是“习得”。

第一个孩子豆豆,从小跟随外教学习,大量听(家庭里看动画片),大量读(家庭里自由自主阅读),沉浸在一个英语小环境里,属于长时间的“习得”。虽然他从没有背过单词,也没有学过语法,但他靠“习得”达到了相当高的语言水平。而第四个孩子乐乐呢,从始至终只有在课堂上的“学得”,“习得”完全没有。加上“学得”的质量也不太高(师资和课程设计问题),所以他的水平就最弱。

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孩子英语学的好不好,关键就在有没有“习得”,有多少“习得”的成分。因为“学得”通常指有意识的课堂学习,这意味着孩子的年龄越小,无意识的“习得”就越重要。

区别“学得”与“习得”,对于中国人学习外语来说有重大的意义。它如同明镜高悬,可以看清和判断各种教学法的利弊;它又如一个指南针,可以用来指明孩子的英语学习之路。

最后分享一个价值188元的纯外教试听课,外教发音超标准,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上课互动很多,有多个课程体系(雅思,托福,职场商务,少儿英语,日常英语,职业英语)等等,还提供个性化定制教学服务,提升英语水平,效果扛扛滴,不信,可以来免费试听:点击左下角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