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反弹,武汉前三季度GDP重回中国城市前十强!

2020-10-29   楚天都市报

原标题:强势反弹,武汉前三季度GDP重回中国城市前十强!

“不是看其登上山峰的高度,而是看其跌入谷底后再次反弹的高度。”企业家王石曾这样评价一个人。

武汉,

无疑是这样的一座城。

10月27日,

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

前三季度武汉市经济运行情况

新闻发布会

武汉市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

一季度增幅-40.5%,

二季度单季打平,

三季度当季强势转正。

武汉经济运行呈现逐季加快回升态势,

整体经济复苏态势强劲,

市场信心和活力明显增强。

前三季度武汉市GDP回升幅度

大于全国6.8个百分点,

重回中国城市前十强。

数据和表现抢眼

武汉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内,武汉有10项指标累计降幅较上半年继续收窄,收窄幅度在6.3至20.4个百分点之间。

6项经济指标正增长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个月正增长,当季转正。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个月正增长,三季度投资总量突破2200亿元,创2019年下半年以来五个季度新高。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2.9%,领跑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4个月正增长,实现由负转正。进出口总额连续6个月正增长,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9月的增速均创年内新高。

民生持续改善

前三季度,武汉市城镇新增就业16.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稳中有降。前三季度,武汉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5%,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武汉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0.44亿元,同比下降28.1%,降幅比上半年收窄6.3个百分点。

武汉的强势反弹,

是怎么做到的?

0 1

武汉彰显“弹簧效应”

9月26日夜晚,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去海南“借道”武汉,画了油画,逛了夜市,泡了酒吧。他说, “武汉不仅是中国疫情防控的标杆,更应当成为世界经济恢复的榜样”

10月24日上午,56岁的江西游客李蓉在花博汇景区翩翩起舞。她说:“没想到武汉这么美,完全走出了疫情阴影。” 上个周末,超过38400名外地游客在汉游玩。

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三季度投资总量创去年下半年以来五个季度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个月正增长。这在半年以前无法想象。

“二、三月份,城市和企业几乎停摆,终端销售大幅下滑。”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郑纯楷说,3月,公司第一批复工复产,仅用26天实现满荷生产。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二工厂总装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组装汽车。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记者在东风本田流水线上看到,平均每51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产能利用率接近110%,今年产销量有望超越去年。放眼全球,超百家汽车工厂还在停工停产。

从停摆到反弹,这个湖北武汉规模最大的单体工业企业,半年时间划出了“V”字形曲线。这也正是前三季度武汉经济运行的缩影。

“韧者犹如狂风中弯而不折的大树,能迅速反弹回来。”畅销书《反弹力:韧者的10大法则》中写道。

一根弹簧容易被压弯,成百上千根弹簧所释放的反弹力却是惊人的。受到压力越大,反弹力就越强。

如今,“弹簧效应”正在武汉显现。

0 2

一座城市的“反弹力”来自哪里?

金秋的武汉,为了拼订单,湖北长江电气有 限公司销售新人华娟,将婆婆和1岁的孩子带到分公司所在地同住。白天跑工地、跑项目,晚上忙完工作再照顾孩子。前3个月,她独立完成了300多万元的订单。

压得越狠,弹得越高。经历了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后,性格本就“不服周”的武汉人,更有了冲劲、拼劲和韧劲。

10月27日

武汉市第四季度

16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超2907.6亿元

这批集中开工重大项目

分布在先进制造、现代服务、

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行业领域

呈现出三大特点

投资规模大

5个百亿项目集中开工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行业领域来看,先进制造业项目44个,总投资493.8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52个,总投资1977.5亿元;基础设施项目32个,总投资153.2亿元;社会事业及其他项目37个,总投资283.1亿元。其中,100亿元及以上项目5个,50—100亿元项目6个,10—50亿元项目51个。

中国电子·华中数字经济产业园、卓尔青年创业及孵化中心、嘉里中心、塔子湖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单体投资都超过百亿元,充分体现企业家对武汉的信任、关心和支持。

项目质量高

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

及研发中心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开工

本次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中,既有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新技术中心项目、京山轻机5G智慧产业园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也有甘露山文旅城、武汉嘉里中心、供销e家华中总部项目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还有光谷生态大走廊二期工程、光谷“智能网联中轴线”高新二路示范段、邾城阳逻地区水环境整治项目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项目、市七医院迁建项目、武汉动物园综合改造项目等一批社会民生项目。

开工项目涉及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如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70亿元,重点开展燃料电池核心部件产品研发及生产,将有力助推我市打造氢能装备制造基地。

发展后劲足

美国康明斯追加投资

打造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

本次开工的很多项目,瞄准前沿、立足长远,注重建链、强链、补链,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带动性、辐射性。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将有力促进全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和加快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全市奋力夺取‘双胜利’提供强劲动力。”

据了解,这其中有些项目还会继续追加投资建设二期、三期,为武汉未来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美国康明斯深耕武汉15年,取得长足发展,这次投资建设东亚研发新技术中心项目,原计划投资1亿美元,及时追加1.5亿美元,着力打造康明斯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

光 谷

23个重点项目开工

总投资216.5亿元

昨天,东湖高新区23个项目集中开工,包括制造业项目6个、服务业项目两个、基础设施项目10个,其他项目5个,涵盖 数字经济、智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 216.5亿元

其中,中国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一期)计划投资17亿元,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聚集区于一体,将成为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光谷累计开工5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武汉经开区

七大“数智网端”项目开工

在武汉经开区, 7个涉及“数智网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51亿元。

其中,中国电子·华中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将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产业园区,计划导入中国电子华中研发中心、中国电子产业数字化研究院、中电数字产业联盟,引进智能网联、信创、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城市研发应用等类型企业。该项目有望在2024年竣工,预计可带动15万人就业,新增产值1000亿元。

临空港开发区

10个制造业项目集中开工

在临空港开发区, 10个制造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08.6亿元

其中,江丰电子超高纯金属材料溅射靶材及设备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投资20亿元,预计2022年9月建成投产,届时将对完善东西湖区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布局、促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江 岸

九大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180.8亿元

在江岸区 9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80.8亿元,规模居中心城区第一。

其中,武建光彩国际城项目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19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的重要窗口及汉口金融服务体验中心;中诚信征信总部大厦项目总投资30亿元,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汉口滨江商务区标志建筑,计划于2023年12月竣工。

蔡 甸

19个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逾114亿元

在蔡甸区, 19个项目集中开工包括制造业项目8个,服务业项目5个,其他项目6个, 总投资114.4亿元

其中,北京联东投资(集团)联东U谷·蔡甸创新企业港二期项目以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建设集科技研发楼、国际化标准厂房、配套设施、展示交易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体。预计项目达产后年产值达5亿元,实现综合税收3000万元以上。

洪 山

1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114.5亿元

在洪山区, 14个项目集中开工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 总投资114.5亿元

其中,洪山智能网联产业园项目位于青菱工业园,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5亿元,将打造成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展示体验、产业聚集区;洪山高中初中部(书城路中学)、街道口小学和平分校两所学校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洪山区中小学教育资源。

硚 口

6个重大项目开工

总投资157.8亿元

在硚口区, 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计划总投资157.8亿元。

其中,该区今年城市更新的重点工程——易家墩村和舵落口村还建房项目拟建设住宅、配套商业和基础设施,提供住宅近4000套,预计2023年底竣工。下月,硚口区还将启动荣东社区、简易新村等7个老旧小区提档升级综合改造工程。

青 山

武东村还建项目开工

在青山区,北湖产业生态新城滨湖南城片区首个民生工程——武东村还建地块建设项目正式开工。

该项目由中国一冶承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3万平米,主要安置芦家咀村、五星村两村3131户村民。为把民生工程好事办好,项目部全面升级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并增加了幼儿园的面积,额外设置了托儿所、可再生资源回收区等,以保证未来村民的生活品质。

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重启时,武汉制定了“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的“作战路线图”。

做“有为”的政府,武汉积极发扬“店小二”精神,发动了万名干部“一对一”联系服务企业。

锐科激光总工程师闫大鹏说,重启生产最困难的是上游原料库存告急。

“市经信局干部来调研时,我直接掏出了上游供应商名单,请求协调配套企业复工。”他回忆,一周内,25家供应商全部复工,产业链动了起来。

从200亿元到400亿元,再增加到600亿元、1000亿元,武汉针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纾困专项资金不断扩容,为这些经济“微单元”提供了1年期无息贷款。

手握3000多万元订单,现金流一度短缺的武汉全景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拿到了200万元专项贷款,企业又“活”了。

经历过寒冬,更会迸发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6月至9月,武汉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连续4个月高于去年同期。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市场主体137.27万户,同比增长9.81%。

9月27日下午,参加2020湖北高质量发展资本大会的嘉宾相聚武汉。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王晓初、芮晓武、刘永好、雷军、郭广昌、董明珠、杨元庆、张宇峰……来自央企、民企、外企的这些在中国经济版图上耳熟能详的人,过去半年密集造访武汉。泰康保险董事长陈东升说,算上下月举办的大健康博览会,他今年来武汉将达到6次之多。

据统计,从4月至9月底,300多家国内外500强企业、上千名企业家来武汉洽谈投资项目。半年时间里,武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6000亿元,达到去年全年近七成。

到武汉投资成为风向标,既出于商业判断,也是情感自觉。

华大智造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项目开工现场。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摄

“疫情让华大和武汉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有充分把握实现更高目标。”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说。10月26日,华大智造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开工,总投资约24亿元。

“搭把手、拉一把”成果之一,武汉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本月启动。从制定方案到最终获批,不到半年时间。

一个月前,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黄红元、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王建军在武汉罕见“同台”。此前一周,科前生物、路德环境、福禄控股3家武汉企业先后上市。

“武汉经济能够迅速反弹,体现的是整个中国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

0 3

重振后的武汉反哺全球

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说,新冠肺炎是新的“历史分界线”。这个跳转点,无疑为新技术革命按下了“快进键”。

在最早暴发疫情的武汉,在这个拥有千万人口、百万大学生的城市,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模式正在快速“进化”。技术进步和商业进化像两条并列的轴线,推动着武汉的发展。

  • 10月27日,刘经南、刘永才、毛二可、孙逢春等院士专家成立13个院士工作站及联合创新实验室,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从实验室走向商业运营。这是武汉“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具体一项。

  • 在武汉经开区,正在建设全国范围最大、车辆最多、场景最丰富的自动驾驶运营示范区。在东湖高新区,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研发了全球首款128层QLC闪存。

    未来3年,武汉将着力发展“光芯屏端网云智”7个数字新兴产业,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

经济反弹的“底层逻辑”,正是持久的科技创新。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认为,疫情激发了反弹力、活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推动中国迎来巨大的经济反弹。

在危机中育先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

武汉的“进化”不止于经济领域。

10月初,

武汉完成了迄今

最大规模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

107家市场关停转向,

318家改造升级成

标准化、智慧化、商超化市场。

龙阳世纪生鲜市场内,每个摊位前的智慧屏可实时查看每日农残检测结果。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摄

“疫情之后,武汉特有的优势甚至在新的环境里有了更高‘势能’。”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说,这种“创新势能”有助于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重振后的武汉

亦在反哺全球。

7家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逐渐恢复满产,

同步带动全球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复工;

这里还诞生了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

华大“火眼”实验室始于武汉,

核酸检测设备走向全球。

以看好中国而闻名的

美国经济学家安迪·罗斯曼说,

在强劲的国内需求带动下,

中国仍将续写世界上最好的故事。

END

来源:综合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武汉广播电视台、武汉发布

编发:云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