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甲流肆虐美国的时候,据科学家估计一年死28万人

2020-02-04     亦君说书

10年前,北美发源的H1N1甲流曾给世界带来多么大的麻烦。根据科学家预估,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流行病导致了全球感染者高达162万人,至少28万人死亡。

而我们却从未把H1N1甲流病毒称为“American Virus”(美国病毒)。事实上,和甲流比起来,2019-nCoV还是一个小弟弟,无论是感染人数还是致死率都无法与之媲美。

2009年3月,北美的气候还很冷。美国的近邻墨西哥发生了数例流感病例。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悄然袭击了北美大陆。

4月15日,加州一个10岁的小女孩感染了流感,她的病毒样本被送到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经过基因检测,CDC发现这是北美猪的H1N1病毒和欧亚猪的H1N1基因重组产生的新型病毒。因此甲流一开始也被称为“猪流感”。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觉得这个名字可能会对人们造成误解,让人们以为这是猪身上发生的流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才正式定名为H1N1甲型流感。

相隔两天,CDC又在加州另一个8岁孩子的送检样本中发现了相同的毒株。但是这两个孩子并没有发生过实际接触。事实上两人相距130英里。这下引起了CDC的重视,他们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这两个病例。

4月21日,CDC要求全美范围内医院将不能分类的甲型流感样本都送至CDC调查。这一天,在加州两个和墨西哥相邻的县医院里又发现了三个感染新型H1N1病毒的病例。

我们可以推测,在CDC引起对H1N1重视的时候,美国很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多起的感染。这几例病例虽然都在加州南部,但彼此有一段距离。

4月23日,德州提交的样本中也出现了两例阳性。同时CDC要求墨西哥递送病毒样本,结果送过来14份样本里有一半都是阳性。这下清楚了,墨西哥境内这个病毒正在大流行。

此时CDC开始投入资金研发疫苗,他们还把H1N1的完整基因序列上传到国际流感数据库,让全世界一起研究对抗病毒。

但是美国跟墨西哥共有边境太长了,每年光墨西哥偷渡到美国的人都数以万计,要不然特朗普也不会上台就要加修墨西哥墙。这还不算美国和墨西哥正常旅游交流的人。

4月26日,美国政府宣布甲流为全国范围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同时CDC释放了25%的战略储备物资。美国向各州提供了共计1100万剂抗病毒药物和超过3900万套口罩、呼吸器、防护服、手套、面罩等。

27日,世卫组织将流感警戒级别从4级提高到5级。

虽然提供了医学防护资源,但美国显然没有控制好病毒蔓延的趋势。

甲流也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疾病,一样通过飞沫、口腔、鼻腔、眼睛的黏膜接触病菌后传染。传染方式上和新冠病毒没有任何区别。

尽管病毒开始肆虐,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却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

5月11日,根据到美国内华达州参加第6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中国参赛者反馈:旧金山的机场很平静,没看到任何美国人戴口罩,反倒是当时参赛的中国人都戴了口罩,还引起了美国人好奇的注视。通过海关时也没有任何体温检查。


这是5月中旬的“英特尔”大赛颁奖现场。中间一排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看到并没有人戴口罩。

这仨戴着口罩的是当时湖南卫视的三位采访记者。


替代握手礼的美式撞肘礼。

美国的大街小巷依然人流如梭,餐厅酒吧几乎都爆满,有的甚至需要排队。唯一的变化是美国人见面不再握手行礼,他们改成了“撞肘”示意。(肘部相碰表示友好)

美国人可能对甲流的传播方式存在什么误解。他们并不戴口罩,但洗手十分勤快,免洗手液几乎脱销。每个人都随身携带一瓶免洗手液。

接触感染确实是病毒的传播方式之一,但他们并没有防范杀伤力更大,冲击范围更远的飞沫传播。现在我们都知道,全力打出一个喷嚏,病毒最远可传6米。这导致了甲流不可避免地在全美范围内扩散。

6月11日,世卫组织把全球流感警戒级别提升到6级。这是世卫组织40年来第一次把传染病警戒级别提到最高级。

5月10,一位留美中国学生回国,成了国内首例确诊的甲流感染者。

甲流,来中国了。

这个学生原来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读书,回京后隔了一天开始发烧,去医院就诊。得知她有美国留学经历后,北京的医院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很快就进行了病毒采样。

甲流还是在中国土地上流传起来了。由于中国人向来对流感、感冒不够重视,截至2009年12月22日,中国确诊甲流12.3万例,死亡714例。

至2010年4月这场肆虐了一年的大流感才告一段落。全美估计有6080万人感染甲流。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甲流感染。而人类并没有彻底消灭甲流,至今每年冬季甲流、乙流仍然轮流坐庄,侵袭人间。好在我们制造出了甲流疫苗,确保病魔在一定范围内是可控的。

往事已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09甲流告诉我们,光洗手不戴口罩没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rZEEXABgx9BqZZI_e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