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别字任庵,号鹿洲,清福建漳浦人,畲族。参与分修《大清一统志》。曾任普宁、潮阳知县等职,官至广州知府。
1727年,蓝鼎元赴任普宁知县,不久兼任潮阳知县。到任后便碰到连年荒歉,富户拒纳税赋,致五营(潮阳、海门、达濠、惠来、潮州营)军士断粮半载。上司原拟向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平远借谷3000万石应急,蓝鼎元认为远运耗时费力,应要富户缴纳赋税,遂张贴告示,威德兼施,潮阳县富户不敢拖欠,都争先赴纳,僚属也不敢不依法奉行,使兵食得以解决。蓝鼎元长于断案,“责治讼棍,惩豪猾,断疑案,多能人所不能”。当时潮阳、普宁好讼成风,盗贼四起,他每日处理大量民刑案件。在潮阳县任上14个月,蓝鼎元对一些大案、要案、难案,都不避艰险,亲自调查取证,公正明断。蓝鼎元莅潮刚1个月,发现淫邪迷信组织“后天教”蛊惑人心,断然予以处置,将惑众淫祠改造为棉阳书院;又重修义学,培养人才。蓝鼎元在潮任官时,参与编修《潮州府志》,曾撰写《修志杂说》阐明其修志理论。
潮阳县当时有500艘渔船,历任知县上任,照例都要重换牌照,所得例金2000两,加上乡约保正850人的例金1700两,都归新任知县个人所有。他一到任便刻石公布,全部予以革除。潮阳县原有官田145亩,年租谷233石,一向为知县的“养廉”收入,蓝鼎元也废例拨归书院与义学作为经费。由于廉洁无私,蓝鼎元家庭经济拮据,妻奴竹钗布裙,被帐上有很多补丁,幼小诸儿甚至都衣不蔽体。当时,潮属数年饥荒,朝廷同意潮惠道道台楼俨的请求,用公款就地籴粮备赈,运官和船户依仗楼俨权势,沿途盗卖官粮,掺杂糠秕或水分充数,坑害百姓。蓝鼎元查明实情,针锋相对地拘捕不法船户。楼俨怀恨在心,串通藩皋两司,诬告蓝鼎元6条罪状,其中第一条竟是蓝鼎元废除当地新官一上任,所有渔船必须交银4两,以换取新照的旧例,谓其“亏空公款千余两”。当地渔民闻此,竞相为蓝鼎元鸣冤,并争为其偿还官欠。尽管如此,蓝鼎元仍被革职回籍。至1730年夏秋间始得申雪,重新任命为广州知府,到任一个月即病逝。因家中清贫,广东巡抚鄂弥达及同僚集资相助,使他的灵柩得以归家。
蓝鼎元是清代不可多得的清官、循吏,善于断案,常施惠政,雍正帝授予其“公正廉明”御匾。蓝鼎元曾随南澳总兵蓝廷珍平定台湾,撰写《平台纪略》,提出治台策略成为后人治台的重要参考;还向台湾道条陈十九事,有“筹台之宗匠”之称。
延伸阅读
酷虐吹求我不忍,宽宥非法我亦不能。
——(清)蓝鼎元:《鹿洲公案》
转自:方志广东
(资料来源:《广东资政志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