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走向共和》的人可能回对里面有个段落有些印象。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被起复病担任总理大臣,在朝廷重臣和隆裕太后一起讨论出兵镇压的时候,袁世凯提出,部队打仗要有钱,而现在国库空虚,无法继续打仗了,要隆裕太后想办法筹钱。
隆裕太后当场问袁世凯需要多少钱,袁世凯说需要六百万两银子。隆裕太后问钱从哪儿来,袁世凯说,可以发行国债,让皇亲国戚带头认购,然后再让老百姓认购。隆裕太后表示皇宫可以出三百万两,然后其他的王爷也出一些,王爷们当即表示拒绝,声称他们没钱。
看过这一段的认恐怕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明朝灭亡之前,崇祯皇帝层在朝廷要求皇亲国戚和大臣们主动捐资支持国家财政,继续和李自成打仗,也和清军打仗。但皇亲国戚们纷纷表示自己没钱,只能出几百两,再多就没有了。周皇后看不过去,自己给了她爹一万两银子,让他以他的名义捐给朝廷,结果国丈大人吧这一万两银子里的五千两还贪污了,只给皇帝交了五千两。
后面的事大家就都听说过了。当初崇祯要这些与国休戚的皇亲国戚们交钱,他们都说自己没钱,结果等李自成来了,挨个抓起来拷打,很快就筹集到了巨额的银子,动辄就是几百万两的数字。他们挨李自成的打的时候,是不是后悔过,还不如当初主动捐钱给崇祯,继续镇压李自成呢?起码还可以保住命,现在是钱没了,命也保不住。
崇祯这个事情记录在清朝编修的《明史》里的,当然不无嘲讽之意,一方面是表现崇祯和皇亲国戚们早已君臣离心,互不信任,另一方面当然也是嘲讽明朝的皇亲国戚们爱银子不爱江山,等到李自成来了,江山没了,他们这些人不仅钱没了,命也没了。也就是说,清朝编修明史的史臣们自然也是在嘲讽这些皇亲国戚不明事理,连他们和朝廷是荣损与俱得关系都不清楚。
明朝之亡是出在财政问题上,国家的财政资源汲取能力逐步退化,到完全退化到已经征不上来税,征上来的税和支出相比简直杯水车薪的时候,明朝也就走到头了。但清朝编修明史的史臣们大概没有想到,清朝也会又这一天,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虽然《走向共和》的这个片段只是移花接木的故意嘲讽清朝,但清朝最终灭亡时的财政危机是真实存在的,王公贵族们再国家危亡之际,表现也并没有比明朝的皇亲国戚好多少。
其实清末个明末的情况差不多,都不是整个国家没有钱了,而是国家的财政体系已经崩溃了,支出越来越多,而汲取能力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在不断的退化。也就是说,不是国家没有钱了,而是国家征收不上来,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而每个在其位的人都在千方百计得挖国家的墙角,以为船沉了他们这些老鼠还可以独善其身,结果却是覆巢之下,并无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