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古好宋到藏以为用:侧面解读清代文教政策影响下的藏书思想

2020-01-08   九门忆史

努尔哈赤在关外建立后金以后,他的子孙多尔衮带着孤儿寡母趁中原内乱进山海关。自此,正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在清朝,因为很多人不满女真人的统治,所以对于文化方面一直是处于高压态势。先是推行剃发留辫政策,而后又盛行文字狱。明史案、黄培诗案、南山案等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

一、 立志藏尽人间书

《庄子》“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藏书这种行为。藏书又可以分为官藏、私藏还有随着佛教传入而兴起的寺院藏书。在宋朝藏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吾家三世累积,凡有书四万二千余卷”,这是北宋周密自夸的话语。但也可以管中窥豹般看出宋朝藏书之盛。

1. 追求古文学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国君。他八岁便可“学庸训诂,询之左右”,通晓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而且对于汉文化也是非常之痴迷。所以他命令手下大量寻找古书典籍 诸如《培文云府》《全唐诗》《全宋词》等等。所以纪晓岚,才得以著成《四库全书》。

而此时许多富商巨贾,达官贵胄也开始藏书。比如汪宪,他可以说是顺治一朝的文坛巨擘。在当上刑部主事以后,他向康熙“乞骸骨”。回家后,盖起了振绮堂。在其内藏书万卷,闲来无事便与三两好友在里谈经着意。

他的观点是“读书者藏书之”,汪宪最为出名的便是喜欢寻找宋、元老旧刻本的执著追求。汪宪自己对友人说“吾所收买,必宋元版;如非旧刻不进目录”。如果不是宋朝或者元朝的即使收来,汪宪也不会将其放进目录当中,就像杂物般堆放在一旁。

所以他的思想一直是“所学必好古,非今而求古”。他不喜欢明朝所提倡的理学,而是坚持追求宋朝文化。在他眼里“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汪宪认为,明朝并不能完全的代表本民族文化,当时已经乱了基调。

这就是典型的求古思想,除了振气堂之外他还另外修建了存悔斋和静寄东轩。真可谓是汗牛充栋。在他的影响下,其家乡钱塘地区兴起了一股进而对整个清朝的藏书风气产生了影响。张厌曾经评价他“宋元古本之盛行,起于汪公也”。

2.前清文魁神韵

王士祯,自号渔洋山人。在他的故乡桓台马桥还有王渔洋故里,王渔洋的一生文政兼从。在小说、戏曲、历史学和藏书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藏书思想与汪宪非常相像,家有藏书九万四千余册。

他对宋、元古书的喜爱,不仅仅在于搜罗。所以他也亲自摘抄,创造出了手抄松本。同时他对于校验非常重视,一丝不苟。人称“死校王”。其一生以好古和敏求为追求志向,也是非常认同宋朝文化。

康熙四十年时,王士祯什么行李都没有惟载书数车以行。并因白居易作池北书库,所以他也盖了池北书楼。其中的《池北书库藏书目》总共收录了一万五千余册。他藏书非常仔细,每部看过的文章之下都撰有自己的题记同时还随手写上心得。朱彝尊为之作《池北书库记》。

二、 康雍乾盛世

康熙年间虽然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其在位时,穷兵黩武晚年国库亏空严重。经过了雍正皇帝十四年的宵衣旰食,才使得清朝国力达到巅峰。而乾隆则可以尽管坐享其成。但是如果人闲下来,就会无端生事,所以乾隆皇帝大兴文字狱。

1.文化不自信
清朝毕竟是外族入关,所以自古以来存在着的华夷之辨总是令统治者惴惴不安。他们一方面需要汉族儒家文化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又必须淡化明朝对百姓的影响。这样才能长治而久安。相互对立的两个问题,也造成了皇帝本人的自相矛盾。

最后,乾隆想出一种方法。就是摒弃明朝所提倡的理学,转而提倡实用性较低的文学。这就形成了“乾隆嘉靖学派”,也就是说这是在其父子二人高压统治下所产生的。那些人博古而不通今,论史而不议政。

当时的文人学者已经非常的服从于统治者的命令,不敢再议论功过是非以免招致杀身之祸。但皇帝并不会就此罢休,他们还是会经常挑刺,认为有些居心叵测之人在字里行间中是借古讽今。

当文坛风气被遏制之时,自然也会对民间藏书产生影响。修订《四库全书》之时,除了征集史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销毁“禁书”。这便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为国家征收书籍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文化隐患。

2. 私藏之风盛行,互通有无

因为清廷的文化不自信,所以导致了明末藏书经世致用思想的衰败。而许多有着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的人,便致力于藏书和抄书。生怕这些古籍在流传中逐渐消亡。所以乡党之间和朋友之间便开始互相传阅。

在乾隆年间,数次下令全国性广泛征书并且开放了民间市场。这使得私人藏书,由封闭转向了开放。而且《四库全书》编纂完成以后,也允许民间借抄。这就使得,书籍私藏数目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周广业字勤圃,号耕厓。他是乾隆年间的举人,在他年轻的时候于同乡王大鼎家,阅尽所藏。因此,才能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其本人,也亲自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撰工作。他的藏书观点是“儒藏”。

“天下物之公则久,私则不能久”。这便是周广业的藏书观点,而且在其年轻时考取功名受到了同乡的藏书之用。因此,非常能够理解天下苦寒之士对于书籍的渴望。所以他提出了“共享书籍”,认为书只有让全天下的人看见才能实现作用。如果只是束之高阁,让它蒙尘落灰就是对其极大的不尊重。

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他是顺治年间的进士,而且其本人也非常喜欢宋元刻本。黄丕曾经评价他道“举家藏宋刻之重复者,折阅售之泰兴季氏”。代表作为《季沧苇藏书目》,一生秉承“读书为己,刻书泽人”的理念。

三、 社会环境变化对藏书的影响

自乾隆后期开始,便沉浸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之中。而后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直到鸦片战争破开了落寞大清的国门。清末国内各种思想百花齐放,有要求进步归国的留学生还有要求驱逐鞑虏的汉人也有主张革命的党争。

1. 局势动荡的晚清

清末动乱时期,狼烟四起民不聊生。白莲教、义和团还有各种势力相互交错,盘根错节。而藏书事业,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波及。当时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其中的许多藏书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荟萃》都被付诸一炬。

在此之后,清政府与洋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外国工厂在中华大地上悄然立起,但这对我国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所以,许多藏书之家也因此落寞。而不得不变卖自己家中的书籍。

外国势力的进入,对中国境内的官藏和私藏都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但古代是乡村自治制度,朝廷的手对于县级单位以下无法触及。因而,都是靠着乡绅来管辖乡民。所以他们看到这一幕,也非常着急。

《清史稿》“光绪三年,鲁东乡绅设书局,以供乡民阅览”。也就是当地的绅士阶层,主动承担起保护书籍的任务。自行刊印书籍,放在书局之内。这也就相当于今天“村阅览室”或者公共图书馆的雏形。

2. 以统治者的好恶为定

在政权尚未稳定之际,为了消除民族之间的界限所以统治者不得不大肆宣传儒学。以让天下士子,产生对自己的依附感。同时,消除许多读书人的反叛之心。所以在清初,藏书的观点并不是那么严厉。在加上许多藏书家,如王士祯等人又极力推崇好古,崇尚宋学,所以藏书在此时悄然兴起

但自古以来“贱夷狄”的思想,在统治者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乾隆时期,政权稳定,自然不希望在出现什么华夷之辨。他认为,自己既然统治者这片土地就是这里最尊贵之人。所以他致力于对舆论的控制,通过编制《四库全书》来扬名。并且还能消除一些不利的言论,最大的好处就是开放了私藏市场和公共市场。

清朝末年,国势衰颓。再也无力去掌控舆论,只得任由其发展。而此时的汉人再次走上了顶峰,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一时之间“贵宋重清”思想再度兴起。与此同时,人们也愈发的认识到书籍的重要性。所以许多有识之士,将毕生的心血致力于书籍的传播。韦棣华在一九零一年,建成了中国的第一个图书馆。

结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藏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先贤之学在后世中流传。让更多的人,可以恣意汲取精神食粮。藏书的风格,不应该以因朝代更迭而变换。所有好的书籍,都应该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