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为什么堂堂山西巡抚奈何不了一家报社?

2021-04-28   勇哥读史

原标题:清朝末年,为什么堂堂山西巡抚奈何不了一家报社?

1910年3月13日,山西文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山西巡抚丁宝铨派出一支军队,开枪打死打死了100余名阻止铲除烟苗的农民,这就是震惊一时的“交文禁烟惨案”。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吧。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廷禁烟运动宣告失败。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抵制洋烟泛滥,清廷反而默许各地种植土烟,并加征厘金税。山西文水等地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土烟,而且以“味好劲足”闻名于世,因此很快就种植了大片土烟。

但是,清廷对土烟的态度不明朗。丁戊奇荒发生后,许多有识之士又开始呼吁禁烟。清廷迫于压力,不得不多次颁布禁烟令。1909年,清廷再次颁布禁烟令,要求在6年内禁绝种烟。如果有提前禁绝种烟的官员,清廷将予以提拔重用。

当时的山西巡抚,叫丁宝铨。丁宝铨,字衡甫,祖籍江西南昌,生于1866年。丁宝铨小时候家境贫寒,经过一番寒窗苦读后,走上了科举考试的道路,在24岁时考上进士。此后,丁宝铨历任吏部主事、军机章京、稽勋司郎中、广东惠潮嘉兵备道、山西冀宁道、山西按察使等职。1908年10月,丁宝铨升任山西巡抚,跻身封疆大吏之列。

1909年清廷下达禁烟令后,丁宝铨立功心切,向朝廷报告山西土烟已经禁绝,同时在山西使用铁腕手段禁烟。文水知县刘彤光为了完成征税任务,对农民撒谎,说山西巡抚允许在1910年种植土烟。于是,文水农民照常种烟。

1910年春天,丁宝铨派人去文水检查禁烟情况时,发现烟苗生长出来了,长势还不错。丁宝铨闻讯大怒。他没有追究刘彤光欺上瞒下的行径,而是派军队前往文水,强行铲除农民种植的烟苗。对于农民而言,烟苗关系到一家大小的生计,他们当然会阻止官府铲除烟苗。3月13日,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在冲突中,官兵开枪,击毙农民40余人,伤60余人。连无辜的旁观者都死伤数人。

“交文禁烟惨案”发生后,丁宝铨根本没当回事,而是继续在文水铲除烟苗,并处决了反对铲除烟苗的农民武树福。

很快,山西《晋阳公报》获悉了这件事。《晋阳公报》是山西第一份近代报纸,创建于1909年7月25日,是一份主张君主立宪的进步报纸。报社总编纂王用宾迅速派遣张树帜、蒋虎臣两名访员(记者)前往文水进行调查、采访。张树帜、蒋虎臣采访回来,将所见所闻写成一篇报道,刊登在《晋阳公报》上。

丁宝铨见到这篇报道后,勃然大怒。他传召《晋阳公报》经理刘锦训,诬告种烟农民是土匪,否认“交文禁烟惨案”,要求《晋阳公报》重新刊文进行更改。丁宝铨承诺,如果刘锦训这样做了,将保举他出任知府。

刘锦训回到报社,与总编纂王用宾等人商议,认为此前的报道真实性无可置疑,不需要更改,反而继续追踪报道下去。刘锦训当时还担任山西法政学堂监督,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以公职在身为由,辞掉《晋阳公报》经理职务,由王用宾兼任。

第二天,丁宝铨见到送来的新一期《晋阳公报》上,没有更改报道,只有辞职启事,立即采取行动,撤掉了刘锦训山西法政学堂监督职务,将报道“交文禁烟惨案”的两名访员张树帜、蒋虎臣逮捕归案,又将参与报道此案的山西省咨议局常驻议员张士秀判刑两年,押解到临晋监狱执行。

丁宝铨以为“一顿操作猛如虎”后,就能把事态强硬地压下去。他万万没有想到,时代已经变了。丁宝铨这一番操作,激化了矛盾,让“交文禁烟惨案”传遍全国,连上海的《申报》、汉口的《中西日报》等知名报刊都参与进来,进行转载报道。丁宝铨愤怒至极,打算逮捕王用宾,王用宾闻讯逃到石家庄,写成《正告山西咨议局》一文,抗议丁宝铨的暴行。

一时之间,丁宝铨成为众矢之的。广东道监察御史胡思敬闻讯,对丁宝铨进行参劾。清廷派直隶总督直隶总督陈夔尤开展调查。5月15日,调查结果出来了,丁宝铨被革除山西巡抚职务,交部议处。文水知县刘彤光勒令革职,永不叙用。

丁宝铨灰溜溜地离开了山西。民国成立后,丁宝铨做了一段时间全国水利局副总裁,后隐居在上海。1919年,丁宝铨被人刺杀身亡,时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