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借一家之兴亡演绎一个时代之兴衰,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人物。比如今天我要说的《红楼梦》中出场的小人物醉金刚倪二,这种外号加姓名的称呼方式,一下子就让联想到了水浒中的人名,像“花和尚鲁智深”这种。
这个人物真是越读越感觉有点意思,而87版《红楼梦》对此拍的也很有趣。
1、放高利贷的市井泼皮
倪二一出场,先是一副泼皮无赖之相。
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为谋差事,找舅舅卜世仁赊点香料给王熙凤送礼,结果被舅舅卜世仁数落一番,落荒而逃。贾芸走到街上,正是走投无路之时,不想一头就碰在一个醉汉身上,把贾芸一把拉住,骂道:“你瞎了眼,碰起我来了!”贾芸一看,此人是邻居倪二,绰号醉金刚,是当地有名的泼皮,专放重利债,在赌博场吃饭,专爱喝酒打架。
句中“专放重利债”中的重利债也就是放高利贷。干这行,没有点胆量不行,少了粗野霸蛮更是混不下。寥寥数语,倪二那种“比流氓狠,比无赖凶”的泼皮本性,就活灵活现呈现在读者眼前。可见,倪二在严格意义上,真的算不上啥纯粹的好人。
因为借印子钱者一定是全然无钱,没有办法才会借高利。而印子钱又最容易坏账,如果没有得力的人催讨根本收不回来。可往往,催讨者就是借贷者的噩梦,催讨背后将是怎么样残酷的事实我们实难想象!
不说远的,单说《红楼梦》原著里的王熙凤,虽然精明强干,但有个缺点就是没有读过书,这就让她的目光变得短视,其中放高利贷就是饱受众人诟病的一件事。
王熙凤放贷本金主要来自主仆们的月例银子。这一点第三十九回就被平儿提了出来:
平儿和袭人对话,谈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悄悄告诉他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
而到了第五十五回,秋纹也前来询问月钱什么时候发,被平儿拦住了,可见王熙凤放高利贷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常态。
其实第十一回就有过利钱也就是高利贷的影子,书中写到;王熙凤看望重病的秦可卿回来。平儿说:“旺儿媳妇送来三百两银子的利钱,我帮你收下了。”
那么她放贷的效果如何呢?
平儿笑道:“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他的月例公费放出去,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
从平儿的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熙凤一年光放高利贷就能赚上千两银子。这足够刘姥姥一家生活45年的!
其实这些都是违法取利的,当时的官府是禁止高利贷行为的。后来贾府抄家,翻出来的两箱子房地契和借据的实物证据,这也成了王熙凤所犯的罪名之一。
同样是放高利贷。倪二也敢张嘴就来:“这三街六巷,凭他是谁,有人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离家散!”
你品品,一股市井泼皮气扑面而来,字里行间读起来都有一种很不好相处的味道。
而且倪二一个没背景,没势力的无赖流氓尚且能让人“家散人离”,王熙凤放高利贷催讨时又该是如何场景?
现实生活中若是路上遇上这种人,估计所有人都想“避而远之”。
2、也有仗义侠气的一面
脂砚斋批倪二:今写在市井俗人身上,又加一“侠”字,则大有深意存焉。又曰:余三十年来得遇金刚之样人不少,不及金刚者亦不少。
可见身为市井泼皮的倪二,其实也有仗义侠气的一面。
倪二是贾芸的近邻,而贾芸是贾府这个大宗枝上分叉长出来的子弟,没能进府里去,只住在贾府外街的后廊上,只有母亲相依为命,几乎是被人遗忘的边缘角色。
倪二在书中第一次登场,是第二十四回中。当时,贾芸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希望筹钱打点疏通一下,去荣国府谋个小差事。
但要进入荣国府中心圈子谋差事,必须要有敲门砖,而这砖,就是实实在在的大礼。贾芸想送礼,然无奈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他没钱,只好找舅舅借,但他的舅舅卜世仁先是推脱,后是一阵数落,贾芸提起旧事夫妻两人又一唱一和的哭穷。贾芸没办法,只得负气离开。
恰巧,他在路上撞到了倪二这个市井流氓,所以,当贾芸发现自己误撞的人是倪二后,赶紧讨饶。
而醉酒的倪二被撞,市井脾气起来,张嘴就骂:“臊你娘的!瞎了眼睛,碰起我来了。”边说着,边抡起拳头就要打。
可是当他得知是贾芸时,立刻住手。笑着和他聊了起来,听贾芸说平白地讨了个没趣,马上仗义执言:“不妨不妨,有什么不平的事,告诉我,替你出气。这三街六巷,凭他是谁,有人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离家散!”倪二此时虽然依然泼皮,却也堪称义士!
贾芸深叹了一口气,把自己去舅舅家借钱的经过前前后后说了一遍。
倪二一听,大怒道:“要不是令舅,我便骂不出好话来,真真气死我倪二。”这里,倪二在酒醉且愤怒的情况下,他仍然能管住自己嘴,知道尽管别人的亲戚再不好,也不能当着别人的面骂。这说明他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
而后又说:“既说‘相与交结’四个字,如何放帐给他,使他的利钱!既把银子借与他,图他的利钱,便不是相与交结了。闲话也不必讲。既肯青目,这是十五两三钱有零的银子,便拿去治买东西。你要写什么文契,趁早把银子还我,让我放给那些有指望的人使去。”
倪二听贾芸说了自己的遭遇后,为他愤愤不平,当下拍板就借给他银子,而且不要利钱,也不定文约。
如此泼皮无赖却能因人而施,一番话说得更是慷慨侠义,借给贾芸十几两银子,帮助贾芸解决了给王熙凤送礼的问题,贾芸因此而获得了贾府里栽花种树的差事,后来还挣了一百多两,对倪二很感激。
连亲舅舅都袖手旁观,一个泼皮无赖却仗义相助,可见人都有正反两面,凡事不能一概而知。
3、作者写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意义何在
原著对倪二这个人物着墨不多,却写得跌宕起伏,颇具市井小人物的魅力。
倪二后面的故事,由于曹雪芹原稿后面的文字遗失了,我们不可能完全得知了。
不过根据脂砚斋的批语,显然有提示道:“醉金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
看来,在后四十回中,有贾芸借倪二之力,去探望关在“狱神庙”中的宝玉的文字。可见,在贾府败落之际,大祸临头各自飞的时候,倪二却不畏灾祸,再次仗义相助,主动帮助贾芸仗义之举,打通关节,让贾芸得以去监牢去探视贾宝玉。
在87版《红楼梦》中,倪二从王短腿手中赎出了贾芸的心上人小红,又将宝玉的玻璃绣球灯还给了宝玉,之后贾芸去找北静王爷,路上所用的盘缠,想必倪二也是赞助了不少。
那么作者安排这样一个小人物是何用意呢?
其实通过上述所说,我们知道倪二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他虽是当地民间的混混和泼皮无赖,却又素有行侠仗义的名声,是一个混迹于社会底层讨生活且亦正亦邪的灰色人物。
醉金刚倪二是作者曹雪芹在描写上流贵族社会的同时,对当时社会底层社会的触及。其实贾府其实就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而"倪二"这样的侠客义士自然也是,或者说作者期盼有这样的人存在。故脂批云:此人乃必不可少之一。
任何时代,都是现实者多超脱者少。人与人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纯粹只讲道义,不顾势利,是非常少的。我们都想活成侠,但却做不到,因为我们终究是有血有肉有欲望的凡人。都说物以稀为贵,此所以道义的绝对可贵了。
作者以小写大的手法,通过对倪二,还有焦大,刘姥姥等这些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让这些底层人身上的善良人性光芒,与上层社会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还有贾雨村等人、形成鲜明对照,让人不由得感叹果真是: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屠狗辈也不都道德高尚,读书的也有品学兼优的人,但从历史与名著以往见过的种种经历中却无形间接印证了这两句名言。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小银子壁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