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孩子情绪需要出口,家长要用“情感引导”教育孩子

2020-05-04     奶嘴妈妈育婴师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心灵捕手》这部经典电影几乎是我每年都会推荐的电影,影片在1997年12月2日首映,曾获得第7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作为一部成功的心理学题材电影,《心灵捕手》确实带给无数人震撼。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麻省理工学院,一个名叫威尔的天才清洁工的故事,他在数学方面天赋异禀,却是个十足的问题青年,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尚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他最终接纳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赎,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

在这部影片中帮助威尔走出来的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给他一个尚恩给了他一个情绪的出口。

《心灵捕手》:"这不是你的错"

前五位心理咨询师都因为受到威尔的戏弄而愤然离开,只有尚恩的做法不同,他尊重威尔,也真实地表达自己。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威尔激怒了尚恩,他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没想到第二次尚恩又出现了,但这次即便威尔恶意挑衅,尚恩也选择接纳了他,这是为威尔打开心门做了第一步的铺垫。

第三次见面,两个人什么都没说,因为尚恩明白威尔内心的伤痛而童年无法治愈的伤口,所以他知道对于威尔来说,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多么难,他并没有急于开导,而是用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让威尔渐渐放下心防。

第四次见面,两人开始愿意从琐事聊起,聊爱情、聊棒球,尚恩告诉威尔,他一点也不后悔错过那场千年难遇的比赛,因为他遇到了今生的挚爱。

而第五次见面,尚恩也彻底拨开伤口,告诉威尔,他小时候其实也被家暴过,他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指导指教的姿态,而是像相识已久的朋友一样平静地说起自己的遭遇。

最后,我相信令所有观众震撼和感动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尚恩对威尔说:"这不是你的错。"

威尔说:"我知道。"

尚恩却继续说:"这不是你的错。"

威尔说:"我知道。"

"这不是你的错。"

"我知道。"

……

尚恩再也没有说其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说:"这不是你的错。"

威尔最后崩溃大哭:"你不要戏弄我。"

在这时他才真正承受不住痛苦,在之前他回答"我知道"的时候,他只是表面上倔强地回应,但内心里其实并没有真正接纳,他内心依然觉得就是自己的错。

而尚恩的重复,就像一个炸弹,炸开了他内心的堡垒,使他所有的的情绪决堤,之后他才能真正接纳自己,自我救赎。

"情感引导"是给孩子一个情绪的出口

在这整部影片中我们都能看出尚恩在对待威尔时是跟其他心理医生对待威尔的行为不一样,他没有高高在上的医生对病人的态度,而是将他当做一个朋友、一个孩子,用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接纳他。

其实他做的,恰恰是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学习的,他懂得"情感引导"的重要性。

什么是"情感引导"?

所谓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总有几个常见的误区:

1.控制型父母

"玩玩玩,整天就知道玩,马上给我去写作业!"

"哭什么哭就知道哭,再哭就一个星期别想看电视!"

这样并不会让孩子迅速懂得规则和有责任感,只会让孩子在长大后给予挣脱束缚,更加放纵自己,同时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容易存在心理问题。

2.放任型父母

"没事的,小孩子嘛,闹一闹就会消停的。"

"你要哭自己哭吧,妈妈可没时间理你。"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安全感,同时学不会应有的社会规则,没有群体归属感。

这两类迥异的父母其实对孩子的管教方式都是不正确的,这样容易让孩子内心积压更多的消极情绪,并且两者都有个共同特点——堵塞了孩子的情绪出口。

无论是强制命令,还是不管不问,实际上都让孩子缺少了一个情绪倾诉的对象,并且家长也并没有主动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相较于其他教育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帮助孩子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促进沟通、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情感等等。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发泄情绪,家长要这样做

说了这么多,那家长们应该怎样正确进行"情感引导"呢?

1.婴儿期:播下种子,种下亲密基因

婴儿时期的孩子不会被宠坏,因为他们还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更加依赖身边的人。

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吝啬于安抚和拥抱孩子,因为这样他们会更具安全感,也会更独立,哭的次数也会越少,相信许多家长都会有感触。

这个阶段我们进行的情感引导可以是:反复模范宝宝的声音和肢体动作、多和宝宝玩触觉游戏,可以多玩亲子活动,比如一起唱歌、一起运动等等。

2.两岁之后:建立亲密关系

(1)建立底线和规则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情感引导"就只是让孩子"吃软",这有点太理想主义了,只要是养过孩子的都知道,光有情感引导可是不够的,有时候孩子"熊"起来可是谁都不听的,所以家长们必须给孩子设立规则和底线,只要孩子超越了底线,家长就不能心软。

我们一定要和孩子说清楚,并且将规则贴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让孩子每天耳濡目染,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2)情感引导

软硬兼施才能真正对付孩子的"暴脾气"。

首先我们自己不能情绪失控,一定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和孩子眼神平视,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

如果孩子没有立即停下来,我们可以马上将孩子带离现场,进入一个专门的"停战区",和孩子一同坐下来冷静。

等到孩子平静下来了,我们再拍拍孩子的头或者肩膀,安抚孩子,先说明自己是理解和接纳孩子情绪的,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等到孩子讲述完,我们可以问孩子"刚刚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对吗?""你当时是什么情绪?"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情绪和事件。

最后我们不能就此结束,还要趁机和孩子商量出适合的解决方式,形成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孩子自然会内心通畅,不仅仅停留在"我做的不对",但却不知道下次应该怎么做的困局里。

同时我们在这样和孩子平等的沟通方式中,他们也会更加乐意接受我们的意见。

总而言之,在孩子耍脾气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时候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情绪的出口,我们千万不能成为那个堵塞出口的人,相反,我们要想办法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情绪,然后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当时发生的事情和情绪,最后提出适合的解决方式,进行合理的引导。

成为孩子的"心灵捕手",而不是"心灵堵手",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是奶嘴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H-o4HEBfwtFQPkdgE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