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内陆”夙沙氏煮海煎盐

2019-09-07   内刊主编

相传炎帝时期,在胶州湾内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首领名叫夙沙。有一天从海里打了半罐水刚放到火上煮,一头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打死的野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底部留下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尝尝,又咸又鲜,夙沙用烤熟的猪肉蘸着吃了起来,感觉味道很鲜美。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制出来的盐。从此,盐就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并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夙沙氏也就被后世尊称为“盐宗”。

莱阳南部滨海,自古以来就有制盐业,种种迹象表明“夙沙国”就在莱阳36和海阳南部沿海一带。班固《汉书》载:“昌阳,有盐官,莽日夙敬亭。”康熙(莱阳县志》载:“夙敬亭在县东南八十里,莽新时名,设盐官,遗址尚存。”

西汉末年,莱阳古城昌阳刚从文登迁来,坐落在莱阳与海阳交界处的庶村。王莽篡权后,匆忙改县设“亭”,“夙敬亭”三字的意思是“此处是敬奉盐神夙沙氏之地”。

因为当时胶东别处沿海并无含有“夙沙”字眼的地名,因此推测夙沙国的祖庙在此。此地有盐官,说明当时南部沿海盐户众多,盐业繁荣。

西晋元康八年(298),昌阳城再次搬迁到今莱阳照旺庄镇前、后发坊村。

旧昌阳城衰落为海边村落,称“庶村”。庶村西南滨海有一座“树儿山”也称“底儿山”。在莱阳方言里“夙”“庶”和“树”同音,“庶村”和“树儿山”就是“夙村”和“夙山”。树儿山南坡缓,上有麻姑顶、王台山、王亭山等小山名,山前是大片的盐滩和多个盐户村,清代初年划为莱阳夙敬乡。远古“盐神”一夙沙氏的神庙王宫建在这座山上的可能极大。因为这些与夙沙国有关的信息集中出现,因此断定远古的夙沙国就在这里。

从夙沙氏发明煎盐后,海盐制造业愈益发达,成为东部沿海的重要产业。

1891年(光绪十七年)盐民由煎盐改为晒盐。制盐业成为在莱阳南海滩涂延续了五千余年的古老产业,至21世纪初本地还有蠡岛盐场。

(整理:唐风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