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鼓励溺爱孩子?聪明父母凭这3点养出懂感恩的孩子

2019-11-10   积木育儿

9月底的漠河,工作一天的邵妈妈回到家里看见20岁的儿子邵小明(化名)躺在地上,担心他冷着,赶紧让他去床上躺着,随后就去了厨房。出来时,邵妈妈手里多了一盘刚煎好的鸡蛋。

邵小明刚才听母亲一边煎蛋一边说他:长这么大不知上进,父母养他多辛苦……心里就很窝火,看见母亲走进卫生间忙活,邵小明生了杀心,去厨房拿起了菜刀,藏在身后。

这时,正好母亲又回到厨房忙碌,背对着邵小明,邵小明毫不犹豫地举起菜刀砍向母亲的颈部,一刀一刀,刀刀致命,直到母亲倒在地上没有了呼吸。

警方在审讯的过程中得知,这已经不是邵小明第一次想杀母亲了。

20岁的他即将毕业,目前是实习期,但他一直呆在家里,无所事事。

案发前,父母曾多次劝他出去实习,母亲有时候会数落他没有工作,不如别人。邵小明对此十分不满,扬言如果母亲再唠叨就把她杀了。

这一天,邵小明终究没有抑制住内心的魔鬼,亲手让生他养他的母亲倒在了血泊里。

邵妈妈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前一刻自己还煎好鸡蛋让儿子趁热吃,没过几分钟,就被儿子残忍杀害。

网上曾有一句话,戳痛无数父母的心:中国式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了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可这样的事例偏偏不少。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父母对孩子哪都好,就有一点不好,他们太爱自己的孩子了!

作为父母,哪怕掏空一切给孩子我们也心甘情愿。

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父母给孩子铺得路越宽,孩子走得就越不在乎。

我见过一个妈妈,她的孩子小时候就很调皮。妈妈很欣赏孩子的这份调皮,她的口头禅是:孩子嘛……

她的孩子打小就在妈妈无意识的鼓励下,逐渐习惯了用强硬手段去获得特权或者满足心愿。他越来越擅长去做一个小霸王,越来越懂得如何让人害怕。

直到后来,他在班级上,抄起一块不知道哪里找到的木板,当着老师同学的面,连续暴力敲打前排同学的脑袋,只因为那个同学回头看了他一眼。

这个妈妈接到老师电话后,以为还跟以前一样处理就好了,就是去跟对方家长说句:对不起,孩子小,不懂事……然而对方家长不接受这样敷衍的道歉,而是搜集了很多这个孩子霸凌的证据。最后,这个男孩被勒令休学。

这个妈妈这才傻眼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说:

一个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制止,在没有制度约束、惩罚机制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野蛮的举动,生物性中的恶便倾泻而出,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而聪明的父母,不只能给予孩子无私的爱,还要能扼杀孩子心里的恶。

1、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常有家长抱怨孩子“油瓶倒了都不扶”,却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对油瓶视而不见。

孩子要自己开易拉罐,你一句“别弄,小心剌手”,从此孩子拿到易拉罐只会找大人;

孩子要帮你擦地,你一句“一边去,别捣乱”,从此他就会把“帮大人忙”定义为“捣乱”;

孩子自己洗袜子,你又一句“别浪费水,你洗不干净”,于是孩子脱了袜子内裤,只会扔到盆里等你搓;

……

孩子慢慢变得没有价值感,认定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时,自然就会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参与的热情,并产生“事不关己”的态度,他习惯了理所当然地接受,也丧失了体会美好,回馈美好的能力。

每一个人立足于社会,都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心理支持,包括孩子。

鼓励孩子参与到生活中来,给他充足的信任和鼓励,孩子在获得大人的认可后,会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继而对生活充满热情和责任感。

2、 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

很多父母,认为在孩子面前树立“巨人”形象,才能给孩子带来勇气和力量。其实,并非如此。

有一次,朋友切菜弄破了手指,正好被4岁的女儿看到。

此时大部分家长可能都会说“宝贝没事,妈妈不疼”,但我朋友却像小孩子一样求助女儿,“妈妈的手好疼,你能帮帮我吗?”

女儿先是一怔,紧接着跑到客厅,找来云南白药和创口贴,像小大人一样安慰她:“妈妈要坚强,我帮你敷药,一会就不疼了......”

这位妈妈适时的示弱,不但没有让孩子变得软弱,反而激励她变得更强大、更勇敢,同时也唤起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3、呵护孩子爱的本能,给孩子机会表达爱与感激

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尝试向父母回馈爱了,只是可能被你忽略了。

比如,当孩子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要念给你听;

比如,孩子新学到一个可爱的动作,冲你喊“看我看我”;

比如,孩子画了幅看似乱七八糟的涂鸦,送给你做礼物;

……

这些“小事”都是孩子在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去回报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