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信阳罗山县朱堂乡“喜子饭”“悠悠乡愁”被唤醒!

2019-08-21   缘在信阳

朱堂“喜子饭”唤醒悠悠乡愁

近日,罗山县朱堂乡挖掘整理出来的民间传统筵席——“喜子饭”,得到了信阳菜办的肯定,并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赶喜子”,是豫南山区乡村普遍流行的传统礼仪,也就是当遇着亲戚朋友家里有婚嫁、乔迁、孩子满月、老人过寿等喜事时,前去祝贺吃喜酒。每逢“赶喜子”是过去农村孩子最兴奋的一件事,穿上干净的衣裳随着家长去吃酒席,把长时间积累在肚子里的馋虫一扫而尽,能回味很长时间。“赶喜子”是儿时记忆,是对于大碗菜、土锅灶、四方桌等古朴生活的怀念,成为挥之不去的悠悠乡愁。

罗山县朱堂乡的“喜子饭”,实为喜事饭,因地方口音,“喜子饭”的叫法一直延续至今。“喜子饭”是祖辈留下来的手艺,困难年景,要把贫瘠的生活烹制出可口的味道,实属不易。如今生活条件渐渐好转,许多传统正在渐渐消失,但长期以来,勤劳、好客、质朴的朱堂人却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将“喜子饭”发扬光大,形成的饮食文化在当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留住了一份最值得回味的记忆。

为振兴乡村,朱堂乡党委、乡政府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抓手,成立专项工作组,以“喜子饭”为主题,深入挖掘当地人的餐饮习惯和文化特色,力求复原和完善“喜子饭”这一民间传统筵席,做大叫响“喜子饭”,通过宣传推介朱堂餐饮美味,着力打造朱堂特色旅游品牌,让“喜子饭”成为助力产业融合、旅游升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赶喜子”

成为挥之不去的悠悠乡愁

“喜子饭”,咸香味厚,食材多样,南北兼容,营养丰富,有一些菜品如韭菜炒河虾、蕨菜炒腊肉、青菜炒豆皮、臭豆腐等正是“信阳菜”里的特色菜。因此,罗山朱堂“喜子饭”是“信阳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信阳乡村餐饮的重要代表,融合、汇聚了豫南农村地区的饮食习俗和人文特点,是不可多得的“豫南名片”,是研究和考证本地历史美食文化的重要依据。

“喜子饭”讲究上菜顺序,印证了朱堂人将“喜子饭”一代代传承下来,源远流长。先上冷盘,由卤菜、花生、糖果等组成,数量一般为5盘,被称为“压菜盘”;接下来上热菜和面点,主菜汤类上菜顺序是“一碗菜头、二碗鸡、三碗羊肉、四碗蹄(猪蹄)、五碗大鱼是油炸的”,然后是各种荤菜,接下来是面点“佛手”,再上各种素菜,最后一道菜是黄花菜。

朱堂“喜子饭”反映出当地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一是淳朴好客。朱堂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讲究“七大盘子八大碗”,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大碗,有古民遗风;二是尊老知礼,依辈分排座次,荤菜、大菜先摆于上座面前,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三是追求吉祥。如宴席第一道菜“菜头”(滑肉),虽以猪肥膘肉为主料,但精心制作后肥而不腻,经炸制颜色金黄,形似龙头,和最后一道黄花菜(黄花菜根长呈黄色)形成“龙头凤尾”之说,寓意吉祥。

朱堂“喜子饭”养生保健意识突出。食材取自朱堂本地,用料讲究鲜嫩、野生、家养;加工讲究煮、炖,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不使过浓佐料,根据时令增减食材品种,荤素搭配。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朱堂人在生活实践中,勤于探索养生之道,善于总结保健经验,注重利用自然中潜藏的科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