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怎样才能出功夫?(上)

2020-02-03     武术之家网

关于浑圆桩的站法,李忠轩老说过一句话:好像登山,到了山顶一望远方美丽的景致,全身的疲惫顿时忘却。他说:站浑圆桩要用眼神把人带出去。双手环抱,眼睛微微上瞥。瞥什么?



李存义一门不站三体式,功夫都是从五行拳里出来。桩,也只有这个浑圆桩。这里头就有个绝大的问题,形意拳到底练的是个什么?


作为百年之后的习武者,对以前的传统武术功夫如何认识?如郭云深的半步崩拳发人于丈外,尚云祥一个践步三丈远,孙禄堂一个人打一百多个,这些神功奇技是真是假?如果是假的,那么以前的这些大师就都是骗子。如果不是,又是怎么练出来的?我们现如今欠缺的又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练不出那样的功夫?


其实,就是民国大师辈出的时代,一个师傅门里也鲜能出来几个。比如按照李忠轩老所说,李存义门下就出来了唐维禄、尚云祥、傅剑秋、薛颠,但那几十年和李存义学武的人不计其数,尤其是在天津的国术馆。因此,不是现在人不行,过去也是如此。说明武术并非是想学就能出来,需要极其高明的悟性才行。


自然,除了悟性,能否遇上明师、人家是否愿意教你也是很关键的因素。除此之外,就是个人能否下这个功夫、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那么用我们当代的条件对比一下,悟性应该不是问题,现代人比过去人聪明多了。但我们的聪明里头欠缺了一点东西,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没有传统文化的功底,是无法理解武术的真正内涵以及拳谱中那些在现代人看来似是而非好像又有点封建迷信的东西的,所以无论下多大功夫终归是隔靴搔痒。比如古人信道,但是道体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体会其功用,而现代人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以就有了天壤之别。


民国时候一个大师门下也就出几个人,出不来的是大多数,而这大多数自己并不一定知道,因为在中国,你出不来大约师傅也不会打击你的自信心,因材施教,能把架子传下去,使国人强身健体也不错。那么就出现一个普遍的状况,极少数练出来的未必广泛地教授,因为得一良才美质不易,因此真东西就只好秘传了。

还有一点就是,大师们自己练出来了,他未必说的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形成理论,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练不出来了。说不出来,说明这真东西只能是形而上的东西。可体会却很难描述。内家拳一定要拜师傅,跟师傅好多年,就是耳提面命。如果有理论,一本书也就足矣。就因为没理论,所以就得师傅看着练。


我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清楚一个道理:武术是有真东西的,之所以如今很难见到,其实是武术自己的特点所决定的。武道一体,内家的心法是形而上的,与西方实验科学背道而驰,根本不可能同炉。出不来真东西,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验证,形而上的既没人信更没人要,遑论矢志不移地追求了。


那么,内家拳、比如形意拳的这个心法到底是什么?我告诉大家,就是“神化”!以神化气,以气化血,以血化筋,成就筋骨膜,脱胎换骨,从弱变强。这个“神”如何理解?之前我说过,气动心不动,心动气不动。这个“神”形而上是天地宇宙的本体精神,也即如如不动之无极,形而下就是我们这个做主宰的心神。


武道一体,练内家拳就是修行的一种。郭云深说不要带一丝血气在里头,这就是练得出来说不出来。什么叫不带一丝血气?就是心神不动。不动,就是破阴阳而归于太极,由太极而归于无极。此时与天地宇宙精神同步,也即天地在炼你。这还不是修道吗?道可道非常道,越是思想简单的人越能练出来,就是这个原因。


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入婴儿乎”?老子把修道的功夫点了出来。心不动,身心即变化,呼吸极其微弱,是为体呼吸或丹田呼吸,而如婴儿。婴睡觉时的呼吸,极其微弱如同没有,那是先天体呼吸,然而天地间再也没有比婴儿的气血更旺盛的了,再也没有比婴儿的筋骨更强壮的了。如果被婴儿踹一脚,就能体会这一点。


天地为一大周天,人身为一小周天,天地人三才本就是宇宙本体功能的表现,这三个其实是一个,只是人有思维和欲望,即从先天走入后天,脱离了这个原本的轨道。后天我们只能通过提高运动量或反复刺激肌肉来增加运动机能,而先天则是直接以神化气血,把健壮筋骨膜这个人身根本建立起来,从而产生更大功能。


翻看民国的武术历史以及口口相传的故事,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童子功的容易练出来,比如孙禄堂;二是没文化的容易练出来,这个就太多了。你看那些大师级的人物,几乎都是来自于乡村地头的农民。就因为他们思想简单,做事专一,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想法,跟着师傅就一个心思,练!就出来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23BDHABjYh_GJGVDI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