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过能的是有气感现象,并不确认有“气”这物质。这是认识上的首要,那就是没有气这种物质!从我的体认和医学上理解,气感就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中枢神经在安静状态下自检机体和修复机体的结构。气感,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血液重新分布所产生的生理现象。
我们平时有很多坏习惯或者不科学的用力方式,造成肌肉局部劳损。所谓劳损,可以简单看成部分肌肉纤维**了,痉挛形成结节、条索样、硬块等劳损形式,然而就在这些肌肉劳损的地方,其血液流动是很差的,血液的质量也差,但从整体上来看,问题不大,不形响整块肌肉的功能。有时候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这些是潜在的劳损,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
肌肉的劳损几乎人人都有,有运动就有劳损,不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易劳损。
站桩,通过血液的重新分布,可以缓解劳损。先是自检,身体的自检机制需要在安静的状态下,其感受器才容易让我们获得信息,特别是一些平时没注意到的细微地方。这好比鼻子忽然通气整个人感到清新空气一样,是细微的感受。
桩态,为什么会有旧病小发,其实就是血液流动所致。原本有问题的地方忽然有了大量新鲜的血液流通,从一种缺血缺氧的环境换成一种供应充足的环境,局部的感受一定会受到刺激,这就产生了旧病小发的症状。要说明一定,旧病小发,不是旧病复发,而是病区环境忽然改变刺激感受器所致的。
肌肉的劳损也是一个道理。劳损的地方就是病区,平时我们感受不到该局部有毛病,因为机体代偿能力巨大,往往把一些较小的劳损掩盖。当进入自检状态的时候,这些毛病才会一一现形,才容易感觉出来。
前面一大堆话就是想说明我们的机体并没有我们想象那般健康,小毛病多的是。
就像机械,除了使用,还得好好保养,她的使用寿命才会更长。当在桩态,感到重浊,局部发涨或紧麻,或疼,说明这个地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健康,这些地方因血液重新分布产生了相对的刺激,一般提示局部平时供氧供血的状况不是很理想。
特别是一些惯用的肢体,如右手、重心脚等,基本上都有劳损的地方。
右手的前臂也许看上去粗壮有力,其实里面已经劳损了。
很多人,站浑圆桩到一定程度,会发现两手抱球感觉是对称的,但一睁眼,却会发现两手一上一下极不对称,这是一个现象。
又有人站桩,两手的气感也不相同,左右两手气感程度不对称。
这也是一个现象。
这些现象,我认为都跟劳损有关,而不是我老师所说的跟大脑左右半球发展不平衡有关。
我的看法,也跟临床得出的经验相符。
汗、流泪、口水分泌增加等等都机体代谢加速的表现,废物的排出有利健康。
出油状物说明代谢的情况不算好,产出的废物很差;
出得废物如果比较清,说明细胞代谢的情况比较理想。常见的就是,亚健康的状态的人群更易出面油。
以前丹经上说什么玉液还丹无非就是指这个状态,没什么神奇。但要做到这个桩态也不容易,偶尔出现的不少,但经常如此就是功夫了,养生的功夫。
关于冷和热感。
一般来说,热感是正常的。
冷感是相对的,因为我们在桩态时是机体的自身调节,产热和散热是机体说了算,不是我们意识自主的。
怎么调节,中枢神经会按本能办事,用不着我们操心,所以自自然然就是了。
没必要追求冷感热感。
当然,如果生病了,例如感冒,这时容易发冷,这种冷是病态的,不关气感什么事。
不过也有人在这时练功,使身体发汗治疗感冒。
这个我只能说,还是吃药看医生比较有保障吧。
涨和缩。
这个我还没有完全搞清,但知道腹部涨缩是好事,涨缩是一个形动的基本大规律。发力、试力都跟涨缩,或者说跟松紧有关。
当我们在腹部找到这个现象时,我们的拳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在拳架上会发现更多的内容,全身的运动都跟腹部的这个涨缩有关。(由于我没搞透这个,只能简单说说,希望大家共同探索发现。)
作者涨缩没搞清楚,传统武学平台罗山主给补充一下:在站桩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意想阶段和意动阶段,意想阶段就是站着不动,不动是为意动做准备,不动是在准备桩架、意念和放松状况,要求桩架准确、稳定,象雕像一般纹丝不动,不然,你的结构根本就经不起意动的折腾,要求意念布满全身,站桩意念空洞是要命的事,要求在保持结构准确稳定的前提下,无底限的放松,当这三要素准备好了后,站桩进入到意动阶段,即以为功夫本源(肚脐眼和命门中间的一块立体区域)为重心做左右开合、前后鼓荡和上下抽拔,本源是最先做到涨缩的,这个涨缩随着你桩功的深入,要逐渐漫布全身,也就是整个身体浑圆扩大缩小,站桩忌讳身体某一个部位非常强的意感或涨缩,其他地方没有,这是不对的。人体一橐龠(可以理解为皮囊或风箱)吸气,身体整体膨胀,呼气,整体缩小,这《黄帝内经》里面的东西......关于桩功,今年,山主接下来会写系列专题,彻底把桩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