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26式轻机枪(捷克语:Lehký kulomet vz. 26)是捷克国营兵工厂所生产的一款使用7.92×57mm口径弹药的轻机枪。此枪外表最大特色是其20发装弹匣在枪身上方,这令其瞄准基线要移向弹匣左侧;轮型表尺也是其外貌特征之一。ZB26显见的另一项特点是快拆枪管,其枪管上的提把不单方便更换枪管同时也方便持枪。此枪曾广销各国,英国采购其设计重制成布伦轻机枪,而后德国合并捷克后改称之为MG26 。
ZB-26在中国市场可说生逢得时,在1918年后西方国家达成协议对中国各地政府实施武器禁运政策,该政策直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后才告废除,1927年问世的ZB-26以最新锐武器的形象投入中国军火市场,且传统欧美大厂当时并无该量级武器可供竞争,使得ZB-26近乎以独占状况据有中国轻机枪市场,从1920年代末期的战场起广泛在中国战场使用,成为中国战场参战部队的代表形象武器之一,无论是哪个阵营的步兵都喜爱用这把武器对抗敌军;捷克方面的资料统计到1939年禁运前,输出中国各使用者的ZB-26的原厂枪总计有32,272支,在中国称呼此枪为“捷克式轻机枪”,简称“捷克式”、“捷克造”。
由于该枪品质好、且适合单兵操作,很快地就有国内兵工厂以逆向工程仿造,首支仿造的ZB-26在1927年的大沽造船厂问世,后续参与厂商络绎不绝,已知者包括广东兵工厂(1935年)、太原兵工厂(1935年)、浙江铁工厂(1938年)。在1937年战争爆发致使全国兵工厂内迁四川后,兵工署将21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接收20兵工厂下属轻机枪厂、重庆武器修理所,配合原先厂内设备在1939年起量产捷克造轻机枪;41兵工厂(原广东兵工厂)迁入四川恢复生产后也继续捷克造轻机枪生产;在抗战中设立的53兵工厂则自1941年起生产捷克造轻机枪。
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带着ZB26入朝参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使用ZB26至1980年代,虽然当时国内早已停产毛瑟子弹,但仍刻意改膛相容AK47的M43子弹和弹匣。后来此枪从军队退下后被改造成拍戏用道具枪,以至在中国电影或电视剧都经常出现使用AK47弹匣的ZB26。
zb26国防教育展览陈设道具模型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