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在历史上,既是一个民族的名字,也是一个国家的名字,曾经先创造了庞大的突厥帝国的民族被称为突厥,后来突厥人又建立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
在经历了屡次盛衰之后,现代世界突厥作为民族的名称被舍弃了,但其民族枝叶散落于亚欧大陆。今天的"突厥"是内亚世界广泛分布的突厥语族的各个民族的统称,要民族有土耳其人、土库曼人、哈萨克人、鞑靼人(塔塔尔人)等,他们在世界上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突厥一族历史渊源漫长悠久,发展过程曲折起伏,如果我们对于突厥一族的历史进行系统考察的话,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鉴于突厥一族曾称雄于漠北草原,并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产生过重大威胁。对于突厥早期崛起的过程中与中国历史进程紧密相关,我本节主要探讨突厥一族由传说到建立突厥帝国的历史。
关于突厥这个支脉庞大的民族的历史,无论是今天的土耳其人、还是土库曼人都不能明确的依据,其原因就是突厥民族关于自身起源的记述很少。
如果我们想探讨突厥族渊源这个问题,只能从漫漫草原中的神话传说中寻找答案,而这些传说则被保存在中国的历史书中,如《北史》、《周书》、《隋书》中都有关于对突厥渊源的记载。
据说,突厥最初本来是生活在匈奴以北的"索国人",公元前3世纪,匈奴势力日渐强大,索国人便依附于匈奴。公元89、91年,东汉外戚窦宪,联合南匈奴、乌桓等部,乘匈奴内乱,两次大败北匈奴。
北匈奴接连大败,部族四散,其中多数西逃(详细情形,参见《北族风云系列之一·匈奴部族的兴衰》)。
在相继西迁的过程中,匈奴人分裂成很多部族,索国人在首领射摩舍利(舍利为贵族尊称)的带领下,从匈奴部族中分出而独立发展,"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
据突厥史专家薛宗正的研究,"西海"就是今天的咸海,"西海之右"即咸海的东方,那里是锡尔河汇入咸海的地方,水草丰美,气候温和,是一个理想的牧场。
在匈奴人赶走了原住民之后,索国人的部落没有继续跟着匈奴主体继续西迁,而是选择留在咸海的东部地区生活下来。
传说,因为射摩舍利违背海神的旨意,杀了人,被告知"尔手斩人,血气腥秽,因缘绝矣",故而索国人部落始终发展不起来。
现实中很可能是,索国人部落在从匈奴独立出来之后,人数不多,且又陷入了与反扑的原住民的仇杀之中,索国人部落一直仅仅只是维持了很小的规模,始终未能发展壮大。
与回迁的原住民部落漫漫长久的仇杀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直到一次大战之后,索国人部落一败涂地,于是便发生了灭族的惨祸。
当时,邻近的仇敌部落,杀光了索国人的男女老少,只有一个男孩幸存了下来。当时,那个男孩只有十岁,执行屠杀的士兵,看到年幼的孩子不忍心痛下杀手,有心放他一条生路。
但他的长官却行刑前已经统计好了人数,需要交够足够的胳膊大腿(用来计算战功的方式),于是士兵便被迫砍断那个男孩的手脚,把他放在茫茫的草原中。
众所周知,一个失去手脚的人,如果没有得到救援,很快便会死去,索国人在此时便彻底绝后了。那位被砍去手脚的少年就是突厥的先人,在他命悬一线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回转,由是突厥的孕育史中便有了一段神话般的经历:
濒死的男孩被路过的一只老狼救起,老狼用肉喂大了男孩。男孩长大后,又与一只母狼进行了交配,母狼怀了孕。
不久,与索国人部落相互仇杀的部族的国王,听说了索国人部落仍有活口,于是便多次派人前往捕杀,于是整个狼群,包括昔日的断去手脚的少年一并被投入西海(咸海)淹死。
奇迹又发生了,那只怀有索国人部落血脉的母狼,被咸海东岸扔到海之后,却没有落入水中,而是落到了"落高昌国西北山"(即阿尔泰山,当时称作金山)。
阿尔泰山有一个山洞,进入后便是一个周围被群山环绕的方圆百里的平地,那里是草木繁茂,水源丰富、食物充足的世外桃源。于是母狼便藏匿其中,并生下了十个儿子。
后来十个儿子,逐渐长大成人,便各自娶妻生子,其中最有才能的儿子叫作阿史那,被众人推举为首领。
经过好几代人的发展繁衍,当初的十户人家,逐渐发展到数百家、几千家,上万家,"世外桃源"已经不够使用,于是他们首领首领阿贤设便率领部族走出了山洞,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这个时间是公元540年。
我们回过头去看突厥人早前时代的这段传说,不难发现其中既有真实的记述,也有依稀的记忆,更有虚构的神话。
通过甄选记述,我们可以发现突厥人起源于漠北之北,先迁咸海之畔,再迁阿尔泰山之中的迁徙之路;通过探索记忆,我们可以看出突厥民族早年与邻居部落极为惨烈的仇杀和被迫走上迁徙之路的缘由。
通过解构神话,我们可以了解突厥民族迁徙之路的异常艰辛。公元540年,具有"狼崇拜"的突厥人跟随首领阿贤设率领部族走出"世外桃源"的那一刻,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迎接着他们的是悲惨而又灿烂的新世界。
公元540年,世界处于古典大帝国崩解而新秩序久未诞生的时代,当时内亚世界分裂成为互相征发多个部落政权。
早在公元四世纪,地球气候转寒,原居住在漠北的鲜卑人大举进入南方的中国,在"五胡乱华"的时期,鲜卑人成功从"十六国"的血淖中杀出,建立起来一个叫做北魏的中原政权(具体参见前文《北族风云系列之二·从十六国的血淖中崛起的鲜卑民族》)。
随着鲜卑人的大举南迁,漠北空虚,本是漠北小部族的柔然人乘机而起,取得了漠北的霸权。柔然本属于匈奴人的别种。
在汉末到晋初时期,柔然的最高统治集团郁久闾氏之始祖木骨闾曾被鲜卑索头部的首领拓跋力微(174—277年)俘获,并充作奴隶,后来木骨闾逃出,聚敛人口,建立了柔然部落。
柔然始祖与鲜卑拓跋部这段不友好的往事为两部族的关系的败坏埋下了伏笔。
柔然始祖木骨闾卒后,其子车鹿会不断兼并其它部落,拥有不少部众和财富,成为世袭贵族,以柔然自称。
当时地球气候一度十分寒冷,漠北冬季生存艰难,于是柔然部选择臣服于拓跋鲜卑,"岁贡马畜貂豽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
后来柔然和鲜卑拓跋氏摩擦日多,双方彻底闹掰,并在391年大战一场,鲜卑虽有小胜,柔然并未大伤。
之后,鲜卑拓跋氏锐意进取中原,建立北魏,而柔然部极力扩张势力,称雄漠北,建立了柔然帝国,他们"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
对峙局面形成后,双方攻伐不断。北魏皇帝曾嘲讽柔然的落后,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而柔然也还以颜色,不断袭扰,也就像北魏大臣崔浩所所说的那样:"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抄"。
延宕百年的混战,对柔然和北魏来说,都没落得好处,北魏亡防卫柔然的"六镇之变乱",分裂为东魏、西魏,继而演变为北周、北齐。
柔然也因战争对部属剥夺过甚,下属各部反抗此伏彼起,实力大削,甚至出现了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10余万众西迁,独立建国者。
阿史那部族便在这种战争不断,压迫日重情况下出现在柔然帝国的面前。柔然面对阿史那部族,自然也不会给他们好待遇,于是把他们直接安排去冶铁。因为他们冶铁的地方形似战盔"兜鍪"(dōu móu,头盔),被草原民族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
因为战争的需要,使得柔然帝国对于铁器的需求大增。当时,阿尔泰山南麓恰好有大量的铁矿,于是柔然帝国便把众多的部族安排在那里进行掘矿铸铁,诸部族通称为铁勒。
中国史籍,因其部族众多故称其为"九姓铁勒",其中重要的有回统、仆固、同罗、浑、思结、拔野古、契、薛延陀、骨仑屋骨思等。
"九姓铁勒"名为柔然打铁的匠工,实际上就是铸铁的奴隶。各部民众备受压迫,苦不堪言,由于他们很容易获得武器(有大量的铁可制为武器),于是铁场就很快孕育出一个变乱的中心。
当然,本文的突厥族也属于铁勒的一支,但由于是后加入者,突厥与"九姓铁勒"仍有诸多不同,与他们相处并不融洽。新任突厥人的首领阿史那土门面对柔然的压迫,自知自己的部落势力弱小,不能对抗柔然。
他于是开始派人交好西魏,从西魏多得好处,他又前往汉人的边塞购买缯帛丝棉,贩卖给"九姓铁勒",增强了部落的实力,改善本部落民众的生活。
公元546年,"九姓铁勒"起来反抗柔然帝国,但突厥部却不参与,阿史那土门甚至他们开战后,率领部众从背后突袭铁勒,"九姓铁勒"大败,铁勒五万多部落全部投降突厥。
阿史那土门仗恃着自己力量强盛,就向柔然求婚。柔然可汗大怒,派人辱骂他说:"尔,我之锻奴也,何敢发是言!"。
意思是,你只不过是我铸铁的奴隶,竟敢说这种话!阿史那土门把使臣杀了,断绝了和柔然的交往,转而交好西魏,试图联合西魏以自固。
先前,柔然称雄漠北,中国北方分裂为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两国为使得柔然进攻对方,便纷纷对柔然妥协,多给柔然好处,柔然便利用中国的分裂多得渔人之利。
然而,当时的中国的两个政权并非一味绥靖,往往也会寻觅柔然敌对者,给予支援,以作牵制。当时,柔然部落便进入到了西魏朝廷的视野。
面对突厥酋长阿史那土门的求婚,西魏热情回应,大统十七年(551年)六月,西魏将长乐公主元氏嫁给土门为妻,并以嫁妆的名义,赠送了大量的粮食、布匹,突厥由是势力大增。
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土门率军在怀荒北部突袭柔然,柔然大败,柔然可汗阿那瑰兵败自杀,柔然部族四散,阿史那土门于是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
553年末新即位的木轩可汗"勇而多知,务于征伐",在彻底消灭柔然后,又西破嚈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一系列成功的征伐,使突厥的领土大大扩展。"
其他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突厥民族从此开始走向了称霸漠北、控制中亚的力量。
突厥民族的历史渊源悠久,在匈奴帝国之前便已形成了自己的部族,此后他们从漠北之北迁徙到咸海,再从咸海迁徙到阿尔泰山,其中曲折万分,艰辛异常。
相传突厥人是人和狼结合的产物,他们更有对狼的崇拜。在阿尔泰山,突厥人臣服于柔然,成为锻铁的奴隶,并形成自己部落的名称。
突厥首领借力西魏发展实力,并借助屡次突袭壮大了自己,打败了柔然,成为新的漠北霸主。
西魏与突厥通使,起初是有扶植突厥以治柔然想法的。柔然败亡后,突厥称雄漠北,南方的中原王朝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纷纷感受到新的、巨大的威胁和压力,不得不讨好这个敌人,以避免腹背受敌。
西魏对突厥"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对突厥在京师者,又待以优礼,衣锦食肉,常以千数"。北齐也争相结好于突厥,"惧其寇掠,亦倾府藏以给之"。
突厥可汗他钵恃其强盛,非常傲慢。有一次,竟对他身边的人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子(北齐、北周)孝顺,何优无物邪!"当时"周人东虑,恐齐好之深;齐氏西虞,惧周交厚"。
突厥摸透了西魏、北齐的心理,趁机从中渔利。突厥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