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懂事”不一定“心理问题多”,得分清楚是真“乖”还是假“乖”。
第一种“乖”孩子,原生家庭幸福,安全感充足,给人感觉做什么事都很淡定,既听指挥,又在遵守规矩中有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乖”,来自安心和满足。心里平静,做事踏实安稳,自然看起来很乖。
举个例子。
幼儿园的老师们都特喜欢一个叫贝贝的小朋友。这个孩子每天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还会照顾其他小朋友。老师评价他太好带。
可是这孩子不只是好带,还很有趣。
做游戏的时候,充满好奇心,开心的大笑,欢快的像个小鹿。
跟老师互动特别有爱,互相给起外号,还每天一起聊天开玩笑。
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老师跟他逗乐,他都听得懂,经常咯咯咯乐的欢,师生相处的就跟朋友似的,其乐融融的。
跟同学互动的更是频繁。好多小朋友都挺喜欢他,放学或上学的时候,在幼儿园院子里,一看到他就大老远的跑过来,有时候还来个大大的拥抱。
上课的时候,贝贝总是很专注投入。学东西认真又快。但不一定都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抢答,或者特别表现出来。有时候看他没说话,没抢着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担心他没跟上。课后一跟他聊天,发现课上的内容孩子其实全都理解了。不光理解了,有时还会用老师的口吻和原话,转述出来。把老师当小朋友一样,耐心的讲。
后来老师跟孩子父母接触,才知道这孩子为什么这么好带、有趣又专注力强。
他的父母每次接送孩子,都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换户外鞋子,自己背书包,自己走路。
早晨引导孩子跟老师说早上好,放学时也一定会记得跟老师说拜拜。
教室外面遇到孩子认识的小朋友,更是连父母都开心的过去跟小朋友一起互动。
就连别的小朋友都爱和贝贝的爸爸妈妈玩。
幼儿园开放日的时候,还有小朋友特意溜达过来告诉贝贝的妈妈,他做了什么手工,跟贝贝妈妈聊天。
虽然不是自己的孩子,贝贝的妈妈也特别耐心的听,并且竖起大拇指,给他鼓励。
她对贝贝更是耐心。接送孩子时,从没见过她对孩子凶过一次。哪怕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哭闹过,也不讲理过,甚至家长去单位的时间过。但孩子的妈妈一直都是蹲下来耐心的给孩子拥抱,并且坚定的表达父母的态度。
能看出来,温柔而坚定的教育,在这个家庭真的做到了。
贝贝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越来越独立,开朗,有爱。
同时,还很有规则意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孩子心里都有数。
贝贝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给幼儿园老师沟通过要特别照顾自己的孩子。但老师们却打心底里喜欢跟这孩子玩儿。
这种乖孩子,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淡定和乖巧。是真“乖”。
第二种“乖”孩子,原生家庭中父母强势,教育方法不科学,孩子一犯错就打骂,直接把孩子给管“服了”。
这时的“乖”,是诚惶诚恐的,谨小慎微之下的无助,是一种被压抑后的假象。
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小就妈妈说什么都照做。可虽然照做,有时候又会突然情绪失控。
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情绪化,总体还算乖。
有时候孩子情绪失控,父母就言语威胁甚至打骂,不许孩子哭。
孩子一有没按父母意愿做的事,父母就说孩子不懂事。父母都这么辛苦了,还得花时间管教他。
直到后来孩子长大了,有一天他告诉父母,他恨父母,再也不想回家。
这种乖孩子,是被压抑的结果,这种乖,从不来自于本意。是假“乖”。
第一种“乖”孩子,长大之后内心强大,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和解决问题。
因为内心深处有家庭作为坚实后盾,拥有充分的安全感,更能勇敢迎接人生的挑战和机遇。在生命的旅途中,能够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找寻自我上。
第二种“乖”孩子,长大之后有两类情况。
一类是没有意识到童年被压抑,继续重复童年的模式,无论是事业或家庭,为了让他人喜欢自己,都习惯性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日复一日,辛苦的讨好。把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取悦他人而不自知。
另一类是意识到童年被压抑,长大了对自己的习惯性讨好觉得很难受,不接纳,痛苦。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面对这份矛盾。甚至因为这份矛盾感和不接纳,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第二种“乖”孩子,把大量精力用在讨好他人,或是处理内心矛盾性上。在消耗了这部分精力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开始找寻和探索真实的自我。
这个过程,显然会更加艰难。其中经历和出现心理问题,更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看到“乖”孩子不一定都要担心,甚至认为他以后会有心理问题。
身心合一,内外一致,和年龄相符的“乖”:
是良好家庭教育的成果,面对孩子的乖巧懂事,心里默默的开心就好,不必担心会发生心理问题。
而如果孩子表面懂事,甚至带给别人一种超过年龄的周到,又少了同龄人的好奇、直来直去、小任性、小调皮、探索欲……有时候又会莫名的反应激烈或怯懦隐忍:
那不妨回看一下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家庭氛围,教育理念,是否有过于高压强势的地方,及时跟孩子沟通,及时寻求教育或家庭关系方面的帮助和改变。
请意识到这样的乖和懂事只是假象,等孩子大了,你老了,这份童年的压抑,可能会加倍奉还给生活,甚至伤害到他自己。
幸福带来的乖巧,岁月静好。压抑带来的乖巧,隐患重重。
听不听话不是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
允许孩子真实的存在,有机会做自己,是你能带给孩子最大的包容、理解和爱。
当你这样做,反而可能会收获一个内心平静的,真实的“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