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网,一逛商场,玩具琳琅满目,只要你想得到,就都能找得到。不过一看价格,也是各种水涨船高。
可是玩具越来越贵,孩子却常常玩一会儿,就扔一边去了。新鲜一两天,几百大洋就这么打了水漂。
论图个乐,没图多长时间;论图玩儿中学点啥,走马观花能学的太有限……
很多家长都以为玩具是钱堆出来的,殊不知,孩子喜欢的玩具其实就在身边。很多都并不需要额外花什么钱,甚至有些还被家长当成没用的东西给直接扔了。
而往往是这些日常可见的玩具和玩法,孩子玩儿的最是不亦乐乎,还能学到不少东西。
我举两个例子来说说,怎么在日常,也不多花什么钱,就能让孩子玩儿的开心,学的愉快,轻松锻炼各种能力。
有段时间孩子拧瓶盖拧到嗨,每次喝完的矿泉水瓶都给他。然后他如获珍宝,拧来拧去特别有成就感。
同样的玩具还有妈妈用空但清洗干净的护肤品瓶子。大大小小的,都给他留着。
别看小小的拧瓶盖,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摸索着保持手部协调,能很好的锻炼精细运动。对他们也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其乐趣不亚于商场里那些几百块的小车小船小积木。
下雨之后地上的大水坑,看起来脏脏的,咱们路过都想绕道。
但是孩子恨不得想跳到里面去游泳啊!
于是干脆给孩子买了雨鞋,下雨之后直接穿着带他去踩水玩。
孩子看见自己用力一踩,水坑里的水一下子溅老高,兴奋的哈哈大笑。激动的哪个水坑大就去哪个上面蹦。
没多会儿孩子就把自己弄得湿哒哒。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观察和感受到太多有趣的事情:
他看到了踩水之后会水花四溅的样子;他闻到了雨后空气里潮湿而清新的味道;他听到了踩水时噼里啪啦的声音;他看到了地上爬来爬去的大小蚯蚓;他摸到了湿漉漉的叶子和小花……
弄了一身水之后,我们溜达着继续边玩边踩水,然后准备回家洗个澡。
虽然身上全是泥点子,雨鞋里也都灌上水了,但是孩子回来以后各种念念不忘,特想再去踩水玩。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跟孩子约定了踩水游戏的玩耍方式。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弄一身水,而是有约定好的时间、地点和装备。
时间:回家之前;地点:小区院子里;装备:穿着雨鞋玩。
踩水之后,如果离家比较远,身上湿透了,不方便回家换衣服换鞋容易感冒;如果鞋子不是雨鞋,也不太容易清洗。
重复了几次之后,孩子把规则记在了脑子里。虽然还不到三岁,但他完全能够分辨出什么时候方便玩水,并欣然配合。
小朋友对踩水游戏的欲望没有被压抑,玩的过程中增强了对雨后自然景象的观和体验,同时培养了规则感。
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在家长纠正孩子的部分不当行为时,如有可能用玩耍代替打骂,更易使孩子对于调整行为产生内在驱动力,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2岁多的孩子不知哪里学了句脏话。
妈妈没有因此就骂孩子,而是装作若无其事又有点神秘的说:“你说这个我不管,但你可千万别说'大南瓜'啊!”
孩子来了兴趣,“大~南~瓜~~~”
妈妈立刻做出很害怕又惊讶的表情,还夸张的叫了一声:“啊~~”
孩子又张牙舞爪的边笑边喊:“大南瓜!哈哈哈”
妈妈又夸张的张大嘴巴:“啊~~”
骂人游戏玩的妈妈和孩子都开心的哈哈大笑。
从此这个游戏成为了家里的保留节目。至于那句脏话?好像早就忘了有这码事了。现在孩子更想跟妈妈说:“大南瓜”,然后开心的哈哈大笑。
这个方法来自《游戏力》,看到之后惊艳到我。学会了,在恰当的时候用在了我儿子身上。上文是发生在我和儿子之间的真事儿。给这本书里的好方法点赞。
原来,孩子对脏话内容本身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大人听到之后的反应,感兴趣的是通过说某些特定的词语体会语言的力量感。因此给他个词儿,他一说就给个夸张的反应。孩子边笑边乐此不疲的还想再玩。玩着玩着,脏话就被替换成了一个只有你俩知道的词儿。比起一听到孩子说脏话就阵以待严的说教或责骂教育,一个游戏就轻松化解岂不是很妙。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幼童时期,学和玩是不必切割开的。
玩,是体验,是感受。
在玩的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兴奋、疑惑、探索、思考、恍然大悟……孩子能切身体验到在玩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及玩耍本身的快乐。
陪伴和引导、规则和自由,是家长能在孩子玩耍过程中给予的最好的助攻。
每个大人都曾是个小孩,那时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玩耍。
成为大人之后越发感悟,人活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快乐。
童年的快乐,最是真挚和纯粹。
那份快乐,今天依然在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存在着。
为了这份快乐,玩耍对儿童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更何况,玩的过程中,还能学到有趣的东西。
希望将来有一天,儿童的课桌式学习,能更多的改变为体验式学习。
那时,孩子研究物理知识的动力,不是因为老师留了作业,而是在玩的时候发现了有趣的自然现象,兴奋的去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