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校园霸凌,直至有严重的问题发生,人们都会质问:“为什么家长和老师不重视?”如果能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也许校园霸凌就不会上升到恶性事件。然而这种干预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就老师而言,不是不管,是管理力度不够,起不到震慑作用,而之所以管理力度不度,是因为老师没有权利加大管理力度。
学生从一开始的不完成作业,上课不听课的劝导,到后来拉帮结派,寻衅滋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孩子在三年级时不学习,他的表现只能是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老师话,但是一直发展到初二年级仍然不学习的话,他在学习上得不到人们关注,就会寻找其他的途径扩大影响力,于是就有可能拉帮结派,称王称霸,欺凌弱小。而此时老师依然没有足够的权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管制,如此一来,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也随之消失,说教已经不起效力。
这像极了教学生开车的老师,没有刹车,老师只管教学生怎样开车,但当发现学生开错了车时,并找不到刹车来及时有效的制止。这就是现行教育的问题所在。老师没有惩戒权,总不能三天两头找家长吧
另外,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隐蔽性。
学校不是监狱,即使全校都安上监控,也不能保证没有死角,而且老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法保证对学生的课间行为无死角监控,而学生又不会将同学的不良行为告诉老师,这就造成即使学生之间有矛盾摩擦,老师也是在矛盾升级后才最后一个知道的。
二、对家长而言,孩子小的时候,一些熊孩子的家长一方面缺乏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会以“孩子还小”为借口,忽略对孩子的管教,从小没有树立严格的规则意识和行为界线。这些孩子往往就是学校的惹事生非者。
小徐老师就曾见过一个“熊孩子”,处处占便宜,见不得别人好,同学有什么好东西,他想着法子给人家骗过来,然后弄坏了再还回去,还笑嘻嘻的说,自己不是故意的。欺负了别人,你让他给其他同学道歉,他还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又不是故意的,对不起,对不起了。”
而他的妈妈对孩子的管教也是适可而止,当老师告诉他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时,她会说:“哎呀,这孩子从小就是这样,不知道怎样对小朋友们好,唉,其实我儿子可胆小了,不会故意惹别人……”听了这话,真是让人无语,对自己孩子的不良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从去年9月份发生的瑞安妇孩子家长因女儿和学校一男孩发生碰撞,没有得到满意的回复而愤将男孩杀死在学校的厕所,到今年前些日子的女同学妈妈冲进学校打掉男孩门牙,再到5月10日上饶女孩父亲冲进学校刺死一直欺负自家孩子的10岁男孩等事件来看,不得不说,自家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也是造成矛盾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还不会说谎,其实小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已经有意识的,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因此在学校做错了事,孩子很难告诉家长,或者干脆欺骗家长。这也是一些家长无法对自己孩子的不良行为引起注意的原因。
四、一些已经长大的孩子,家长往往因“管不了孩子”或“管他也不听”而放弃跟孩子的沟通,任其发展,这就像还没教会孩子交通规则,就把方向盘交给孩子了,实在是家长的失职。这也是造成家长不重视学生在学校的欺凌问题的原因之一。
如果学习成绩长期落后,甚至根本不学习,那么家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在一些差生圈子里,很容易出现欺凌和被欺凌的现象。这一点家长必须清醒的认知。
综上所述,老师和家长对校园欺凌之所以没有有效制止,双方的原因是不一样的,老师是因为没有惩戒权,就像教人开车而自己脚下却没有安刹车一样,不是不重视,而是没有办法有效制止。而家长之所以不得有效管理,是因为从小没有给孩子建立严格的规则意识,没有正确认知自己孩子的行为,没有严格规范孩子的行为,完全对孩子百依百顺,自私的认为只要自家孩子不吃亏就行了。这实则就像还没有教会孩子开车要向哪里开,要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就把“方向盘”给了孩子,而这样的孩子早晚会惹祸上身。
小徐老师真心希望家长们,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孩子的行为,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界线,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懂得尊重别人,与人为善,这样才能种善因,结善果。更希望老师们不要怕麻烦,学生之间有矛盾,一旦发现,即使自己没有惩戒权,也要及时找家长沟通,尽量将矛盾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