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坍塌事故: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场场生死之交

2020-03-09   闲时花开官方账号

作者:刘娜

生我的人,

和我生的人,

是救命的人。


1。

新冠肺炎没走,悲剧事故再发。


3月7日晚7时许,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坍塌,71人被困。


如今,48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将过,48人获救(10人已死亡,38人送医),还有23人生死未卜。

新冠肺炎爆发后,欣佳酒店是泉州政府指定的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之一。


这场事故的受害者,有58人是从疫区到泉州探亲、务工或返乡,按照政府要求进行隔离的人员。

他们中,有不少人,是携家带口,躲过病毒攻击却没能躲过酒店坍塌的不幸者。

3月8日,一位妈妈幸运获救。

提到被埋在废墟中幸运活下来的待救时刻,她一次次提到了17岁的儿子

当时,这位妈妈和她的大哥、儿子,都住在4楼一个房间。吃完饭,躺在床上休息时,突然一声巨响,楼就塌了。

幸运的,17岁的儿子没有被埋住,一个横梁压在妈妈身上。

17岁的少年,从未见过这种楼房倒塌、亲人命悬一线的惨烈。

一开始,他恐惧地哭喊着“妈妈,妈妈”,但很快,他冷静下来,决定营救妈妈,还有舅舅。

房屋坍塌后,会产生大量的灰尘,进入被困者口鼻之中,堵塞呼吸道,很容易造成呼吸衰竭,直至窒息死亡。

听到妈妈喊“口渴”后,男生看到附近还有个素昧平生的叔叔,能自由活动,就跪在地上哀求,让对方施舍一点水,救救妈妈。

这位好心叔叔找到一瓶水后,丢给这个17岁的男孩,但是没有接住,瞬间就不知道滚到哪里去了。

后来,这个孩子帮妈妈找到一瓶红牛。

因为妈妈整个身体被压着,喝也喝不到,他就把饮料滴在妈妈手上,让妈妈用舌头舔手臂,保持喉咙湿润,呼吸顺畅。

救援人员赶到后,要先把没有受伤的男孩救走。

这个读高二的孩子,不肯走,哭着跪在地上说:“一定要救我妈妈,一定要救我妈妈,妈妈没出来我不走。”

最后,这家三口人都获救了。

灾难让少年成长,让他想尽办法,保护生养他的妈妈。

为救妈妈,17岁少年的两跪,还有他哭喊出的话,不仅给了废墟之下的母亲生的希望,也让我们听见这个春天最动人的情话:

“一定要救我妈妈,一定要救我妈妈……”


2。

让人泪目的,还有3月8日当天,另一个男孩和她妈妈的故事。

3月8日11点25分,消防员把一个12岁的男孩救出。

一片混乱和嘈杂声中,消防人员迅速把安全帽戴到男孩头上,并第一时间询问他:

“小朋友,你感觉怎么样啊?”

获救的少年,来不及回答这个问题,脱口而出的是:

“妈妈在我旁边,还活着。”


楼房坍塌救援,一是营救时间,二是确认位置。

惊魂未定的少年,在获救的一瞬间,给出的这个及时又准确的信息,让救援人员马上投入新一轮营救。

5个多小时后,妈妈被成功救出。

灾难和意外,一次次将骨肉相连的人分离,也一次次让我们确认谁是最亲最爱的人。

曾几何时,多少人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懂感恩。

其实,真正的爱,从来不求回报,更不必感恩戴德。

我们好好爱孩子,孩子会感受得到。

余生很多或重大或微末的时刻,他们会用本能又纯粹的爱,反哺我们:

这爱多值得。


3。

这两天,酒店倒塌和疫情消息下,我还一直关注着另一个新闻:

河南老乡、那个叫申军良的父亲,历经15年倾家荡产的寻找,终于和他被人贩子拐走的儿子申聪团聚。

申军良是河南周口淮阳人。

和很多底层父老一样,他19岁南下广东务工,凭借踏实能干,一步步从基层收发员升职到部门负责人。

儿子申聪出生后,他有了更大的梦和更足的劲儿。但可怕的噩梦,从天而降。

2005年1月4日,妻子带着一岁的儿子在出租屋内,家里忽然闯进来两个陌生人,把妻子迷晕绑住,抢走了一岁的申聪。

一个家,就这样塌了。

儿子被抢走后,妻子在内疚自责和悲痛绝望中,患上了精神分裂。

为寻找儿子,申军良辞掉工作,打印100多万份寻人启事,脚步几乎踏遍广东省,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山区。

为让更多人提供线索,申军良不惜倾家荡产,打出“悬赏10万”的公告。


15年,让一个父亲从悲痛青年步入苦涩中年,也让一个孩子从蹒跚学步长成高大少年,更让一场艰难异常的寻找,超越任何文字的承载。

寻子,几乎成了申军良最后的救赎。

为方便一次次出发,他和妻子从河南周口搬到山东济南,靠打零工为生,攒一点钱就上路寻子,钱花完了再干一段时间,接着出发。

这是一位承受失子之痛的父亲的执拗,也藏着岁月无法阻断的深情。

2016年3月,拐卖申聪的人贩子落网。

这群该被千刀万剐的歹人,一共拐卖了9个孩子

但他们交代,被抢的孩子,都是由一个叫“梅姨”的女人联系买主,所以,申聪到底在哪里,依然是谜底。

新冠肺炎爆发的当下,申军良不停的寻找和广东警方不懈的努力,让这场旷日持久的寻找,终于有了答案:

申聪找到了,他生活在广东梅州的乡镇。

听闻这个消息后,申军良几天彻夜未眠,和妻子给儿子置办名牌衣裳,买5个N95口罩,激动得像个17岁的孩子。


而这个消息,也让各大媒体蜂拥而至——


病毒肆虐的中国,需要这样一条真实又催泪的新闻,刺激人们麻木又悲痛的神经。

但是,寻子时异常高调的申军良,这次让全国媒体失望了:

他躲开长枪短炮的围追堵截,偷偷和儿子见了面。

看到生活在小镇上的儿子,已长成阳光高大的小伙,寻子15年的申军良,很是欣慰。

“我的儿子还未成年,现在还在读书,以后还要继续上学,所以就不带他和大家见面了。

希望大家也能理解我,保护好我儿子的隐私。我真的不希望儿子的照片全都流露到网络上。”

这,真是一位令人起敬的父亲。

如果说,15年如一日的寻找,是男人申军良的深爱和执念,那么找到儿子那一刻,他不迎合媒体、不为了流量伤害孩子的做法,更体现了一个父亲的担当和深情。

你该有多爱我,15年风霜雪雨也挡不住你找我。

你该有多爱我,找到我后你又躲在无人的角落里,垂泪沉默。


4。

还记得那个在阳台上“敲盆救母”的女儿吗?

新冠肺炎爆发伊始,由于种种原因,救治跟不上,不少武汉的确诊者只能居家隔离,眼睁睁看着自己或亲人病情恶化。

看着母亲的病情一天比一天糟,向120、社区、医院和熟人都求助一遍无果后,女儿只好拿脸盆当冤鼓,站在阳台上哭喊:

“大家谁能来帮我一下,我实在没办法了,我在这里敲锣,想救我母亲……”

有人把这一幕录下来,传到了网上,让我们看见了当时武汉真实的人间,也让国家洞悉疫情救治的滞后。

这个有着体面工作的女儿,为给母亲争取一个床位,放下面子,剑走偏锋,只为救娘一命。

舆论发酵后,她母亲很快住上了院。

还有那个90岁老母亲彻夜陪护64岁儿子的感人故事。

90岁的老母亲,曾是国民少将之女,念过私塾,有胆识有文化,写得一手好字。

由于儿媳和孙子都在国外,老人和儿子住在一起。

新冠肺炎爆发后,儿子被确诊,老母亲整日整夜守在儿子病床前。

累了,就趴在儿子床边眯一会儿。医护人员劝她休息,她说:“我都这把年纪了,对死亡已经无所畏惧了,但我要让我儿子活着。”

儿子戴着呼吸机,不能说话,她就用笔和他交流:

“儿子,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


疫情之初,混乱之下,惊恐之里,为母敲盆的女儿和为子守护的母亲,让人想起讲述二战的电影《我们的父辈》:

很多人以为,战争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战役,其实不是的。


战争最重要的,是等待,等待灾难过去。

在这漫长而绝望的等待中,点燃一个个希望火苗,让那个将死的人咬紧牙关活下去的,是一张照片,一个纸条,一份信笺,一张笑脸,一个承诺。

是为最亲最爱的人,活下去的信念。

是这信念,穿越了灾难和死亡,点亮劫后余生。


5。


人这一生,不管做何事,去何方,有何种成就和地位,最难逃一个字,就是

亲情,爱情,友情,素昧平生的温暖之情,休戚与共的家国之情,人类共同体的相惜之情,对自然正道的敬畏之情……

这所有的情中,又以亲子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最原始最深厚。

亲子之情,是所有情感的源头,也影响一切情感的走向:

搞不好亲子关系的人,其实也很难过好这一生,更难慈悲和宽厚地爱他人和众生。

而这,正是今天这篇文章书写生的意义: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场场生死之交。


孩子和父母之间,是一场场至爱深情。


废墟之下,深爱母亲的少年,营救了妈妈,更触动人类情感的源头。

15年孤注一掷寻子的父亲,找到了孩子,也诠释了父爱的深刻。

灾难之下,互相搀扶的母亲和子女,是白色恐怖中的人生实苦,更是血脉相连的骨肉深情。

生我的人,和我生的人,缘何是救命的人?

因为,他们之间的爱,是一切爱的原点和底色,也是人类向母体的回归和致敬。

感谢生我的人,

给我生命。

感谢我生的人,

让我重生。

感谢这个多灾多难的春日里,

所有生死之交的亲情。

谨以此文,致敬灾难之下的所有父母和孩子。愿每个幸存者,历经劫难,迎来圆满人生。


喜欢今天的文章,不要忘了点个“在看”,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