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看了一个b站采访,我和UCLA数学系的“缘分”就此拉开

2020-04-29     上海前途出国留学


又是一年申请季的落幕,多年的申请准备化为最后的一枚理想offer,这是这段美本征程的意义所在。留给当季者的,是一段奋斗岁月的难忘回忆,留给后来人的,是一次冲刺名校的成功经验。美本成功申请经验,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听过来人娓娓道来他们是如何圆梦名校的,你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营养,启发自己的申请历程。


— Vol 2. 从上海IB课程到加州洛杉矶 —


主讲学生│L同学


一、我的基本情况


我是在上海的一所公立高中读的IB国际课程班,我的预估分是42分里拿了41分。标化SAT是1520,阅读是330,语法390,数学是800,我的托福是106,阅读是28,听力、口语和写作都是26,虽然托福分数不高,但是我觉得4个小分还算比较均衡。


我主要申请的专业是数学,IB选课的话,HL课是数学、经济还有英语B,SL课是Chinese A、物理还有商业。因为我语文相对薄弱一些,所以预估分拿了6分。我推荐所有的IB选手们,预估分应该要拿到40及以上,这样才会比较有竞争力。


因为IB课在大学里能抵的学分比较少,所以在怕pre-IB也就是高一的时候,我自学了两门AP,AP微积分BC是5分,统计是4分,虽然我AP考的科目不是很多,分数也不是很高,但是我觉得这些AP课至少可以给我IB的学习做一些准备。例如AP的微积分和IB的微积分其实是有知识点重合的。我觉得大家在pre-IB也就是在高一的时候,如果还没有正式进入IB课程的学习,空余时间比较多,学有余力的话,大家可以多考几门AP。一方面提升一下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之后IB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在RD阶段,我UC系统里的学校是拿到了UCLA、UCI、UC-Davis、UCSB和UCSD的offer,申请结果有点出乎意料。


二、UCLA吸引我的地方


我为什么会选择UCLA?UCLA到底有哪些地方深深吸引了我?


首先,专业的对应。


因为我想申请的专业是数学,UCLA的数学专业排名比较靠前。之前我在b站看一个视频,一个挺有名的美国主持人史蒂芬科巴尔采访了UCLA一个很有名的数学系教授陶哲轩,一个拿了菲尔茨奖的大神。我当时就觉得UCLA的数学系能有这样的大神教授,数学专业应该挺好的,后来一查的确如此。


(左:UCLA数学系教授陶哲轩)


第二点,UCLA的专业细分多,有比较明确的职业导向。


就拿我申请数学来说,我之前去查官网,UCLA的数学部门除了常见的纯数学、应用数学,还有有关精算的数学专业以及经济与数学。像精算、数学这样的课程,里面有很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是在为精算师的专业考试做准备。如果大家以后想以精算或者金融的职业为导向的话,其实UCLA的这些数学细分专业是非常好的选择。


另外,我有一直在跟UCLA的学姐学长进行交流,听说UCLA也有很多主修数学的学生还会选择商业或者经济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这样的话可以增加一个学生在就业领域的竞争力。UCLA其实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和双专业的学习氛围,我觉得可以很好的鞭策和激励我。


第三点,UCLA有很多有用又好玩的workshop。


举个例子来说,UCLA有个针对大二、大三年级亚洲学生开的finance workshop。里面会有挺多的来自有名金融公司像摩根大通瑞、瑞士信贷、德银的校友会来教授一些金融和资讯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因为我之前有考虑过自己未来可能会从事金融行业,我顿时觉得UCLA很符合我的专业要求和职业的准备需求。


除此之外,UCLA还有戏剧社、运动社团、兄弟会、姐妹会。进入了这些社团之后,除了认识很多背景相似的中国留学生以外,还可以认识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可以帮助我快速了解和融入不同的文化,这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就业其实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UCLA思凡剧社)


第四点,UCLA的食堂比较好。


有各类餐厅,亚洲餐厅、美式餐厅等等,从叉烧包、火锅到点心,什么都有,不怕吃不到就怕想不到。所以在UCLA得有一个自律的胃。


第五点,UCLA的环境比较优美。


我暑假的时候有一次去访校,发现这个学校很大,在里面晒晒太阳、散步、欣赏一下风景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我也去过别的学校,但是我觉得UCLA相对来说更加吸引我。走在校园里有一种很明朗的心情,觉得呆在这个地方是不会压抑的。


另外,我认识到很多去到UCLA的学长和学姐,他们都是很开朗热心的人。我想如果自己将来有机会进入到UCLA,应该能比较快的找到一种归属感。


以上是我喜欢和选择UCLA的理由。通过申请季,我觉得从方方面面了解一个学校是非常重要的,像学校的学期制度、选课制度、文化氛围、社团、某些专业的工作、实习机会、地理位置、校友网等等都决定了这所学校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学校的氛围和气质也决定了这所学校是否真的会接纳我。


三、我的活动和文书背景


1、活动


因为我在高一上学期就基本定好了自己的专业偏好和方向,所以我的活动大致都是围绕着数学展开的。还参与了一些我感兴趣的社团,同时发展了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


围绕专业展开的活动,有青少年科创比赛,还有诸如HiMCM之类的建模比赛,以及有关数据分析的实习。在参与每个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留意去积累经验,学一些专业的必备知识。


为了能在文书写作的过程中体现我对某个专业的了解以及热情,我参与的社团有学校的机器人社,还有一个学生服务类的社团等等。我选择这些社团,一方面是出于我个人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社团都是学校比较有特色的四五星社团,集结了很多学校有用和重要的资源,可以帮助我有效学习知识。跟随这些社团外出比赛的话,也更加容易拿到一些有含金量的团体奖,可以帮助我去润色自己的奖项列表。


另外我参加了一个挺有趣的活动,就是AAPT物理摄影比赛。我本人比较喜欢和擅长摄影,比赛要求参与者拍一张带有物理现象的照片,需要选手写一段精简的照片介绍和物理意义的阐释。我觉得这个活动并不是非常的大众,但比较吻合我的兴趣,同时也能体现我通过自己的爱好去发现其他领域的知识并进行挖掘。虽然这不是很知名的比赛,但是我觉得这也能体现我的闪光点,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一个爱好和学习相辅相成的人,是具有好奇心的人。


我想如果大家现在还苦于没有很大的奖项的话,大家可以去找一些有趣又小众的比赛,另辟蹊径去展现自己的特点、爱好或者长处,也避免自己的活动奖项与别人雷同。


2、文书


今年UC系统的8个文书题里,第6个是要求学生去谈谈专业兴趣,以及如何在校内外去发展学术兴趣。因为我平时在做完有关数学的活动之后,基本上都会整理流程活动里涉及的资料,自己也有经常总结概括这些活动,写一些心得体会。


所以在写这篇文书的时候,我仔细浏览了自己的活动记录与体会,通过一些比较重点的活动,比如我参与的建模比赛,去展现我掌握的数学方法如何简化我与他人的生活,以及我在中学阶段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加深对数学的认识以及兴趣。


大家在高中的时候都会参与不同的活动,可能单单一个小的活动就会涵盖挺多有关特定专业的知识,以及和他人合作交流的经历,我觉得及时的做一些记录,可以帮助大家在文书写作的关键期很快回忆这些活动的细节,产生比较深入的感触和体会。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么发展自己的爱好,然后把这个爱好融入到我的文书里的。我的爱好是摄影,平时我会和一个熟悉的摄影师学人像摄影,感觉这个活动还相对小众一点,我就把它写在了自己的UC文书里。


我和我的摄影老师拍摄的对象是很多长期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他们在离开上海之前都会选择拍照留念,我和我的老师就会选取上海一些有文化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拍摄的背景,帮助这些老外留存对这个城市的情节和回忆。通过这个活动,我除了学习摄影之外,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我其实获得了很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而这些外国朋友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年龄、工作和个性是全然不同的。我从中了解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行业在上海大城市的发展节奏,所以说拍照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我的视野。


UC的第8篇文书是让申请者去描述一个特点,如何通过特点从其他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这篇文书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展示我不同的一面,除了和其他多数的申请者一样去探究某个专业、做一些体现领导力、组织力的活动外,我也是一个有情怀、有审美并且善于交流的人。我想这些可能也是我能够吸引和说服招生官的一些理由和特质。


在我的主文书和UC的文书里,我写到了我参与机器人社团,然后帮助社团拉过一次赞助,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典型的可以体现领导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活动。但是这比较容易和别的同学产生素材和内容上的相撞,所以我花了挺多的笔墨去描述:我到底做了什么?我怎么做来体现我这个人?


在拉赞助的过程中,我联系到了之前我在实习期间认识的朋友以及老师,让他们一起帮我去寻找和联系合适的教育机构,然后我通过调动其他社员一起到教育机构里去义务教授和我们社团有关的知识,来获取机构资助以及技术上的帮助。


这个活动体现了我能够通过之前有的个人经历去发现契机,最后抓住契机给我的团队带来帮助的一个特点。


同时我和其他社员去机构里教授的内容都是我们熟悉擅长的,所以说没有损失任何社团的利益,实际上是实现了和机构的互利共赢。这个活动可以体现我偏向于合作共赢、和他人一起进步的一个特点。


可能别的同学也有和另一方机构一起合作或者拉赞助的经历,但是每个人拉赞助的方式以及合作的初衷可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我觉得这篇文书真实的反映了我这个人,里面的细节和过程都是真实贴切的。


四、新东方老师给我提供的帮助


首先,我的指导老师宋老师给了我很多选校的建议,帮助我了解大学以及录取的一些偏好。


我在高三前的暑假基本定位好了自己的冲刺校、匹配校还有保底校,因为我的指导老师很清楚各个学校对于标化成绩、GPA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要求,而且他提供给了我很多以往的录取数据,所以我能比较客观地定位自己,然后也知道自己应该选择怎样的学校。


第二点,指导老师给了我很多活动的建议。


老师会根据我选择的专业提前跟我沟通交流,启发我去做一些应该尝试的活动,比如数据分析类的实习。在我做完一个活动之后,会和我交流,帮助我去思考和总结我在这个活动里具体学到了哪些技能,还有什么具体的感悟?恰恰就是这些总结和反思,给了我文书写作很多的素材。


同时指导老师也会了解我学校的一些社团以及活动资源,并且给我一些活动规划的建议。比如高一和高二到底应该参加哪些活动?


第三点,老师给了我很关键的文书建议。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篇拉赞助的文书,我之前两个稿里其实涵盖了很多的细节,而且里面有很多的小插曲,老师仔细读完了我这篇文书之后,很快帮助我提取了文书的重点,理清了脉络


同时也是我的文书指导老师启发我着重细致的去写:我怎么想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我如何达成这个方案?以及我怎样协调周围所有的资源去帮助我有效达成这个方案?当我细致认真的写完了这三个点,我基本上深入的抓住了这个文书应该有的重点,深入的体现了我是怎样一个人。


第四点,新东方的老师会开各种工作坊。


像申请季之前就有很多有关夏校简历的工作坊,帮助大家了解各种适合自己的又比较有含金量的活动。暑假会有关于school research和文书写作的课程,可以帮助我通过各种方式去深入了解每个学校进行择校。


文书写作课的话,会提前教我怎样写各种类型的文书。在上文书课的时候,有时候会碰到很大佬的申请者,这个时候就可以和别人交流,衡量一下自己的同时去关注一下同届的申请者是怎样写文书的,是怎样进行择校和规划的。


第五点,我的指导老师一直在指导我完善系统上的活动列表以及奖项列表的填写。


因为申请系统上的活动和奖项描述是有字数限制的,需要通过最精简的语言去完整的描述,在我写完几稿之后,老师会很认真的指导我去修改我的语言,提取最重要的信息,去展示一个活动的特殊性或者一个奖项的重要性,帮助我有效的进行润色。


另外,我是一个有点纠结的人,我的指导老师是很客观仔细也是很有经验的人,减少了我很多在选校方面的犹豫和不定。


五、给学弟学妹的申请建议


第1个,标化尽早考完。


因为我的标化成绩出的还是比较晚的,导致我一开始选校的时候是非常不明确的,然后需要在备考标化的同时兼顾学校的活动和GPA,会让自己变得很忙。对于还在焦急准备标化的学弟学妹们,我的建议是当考试的知识点掌握扎实全面之后,考试考的主要还是心态,尤其是SAT,考试当天连笔都握不稳的人是很难拿到理想分数的。


我之前在考SAT的时候非常紧张,到香港亚博去考试,看到一堆学生会感到很无助,导致考试的时候发挥很不理想。我最后一次去考SAT前给了自己很多积极的心理暗示,进入考场要经常排队,那个时候会有很多人在旁边焦虑的复习自己的资料或者传播紧张情绪,这个时候我就会选择屏蔽这些人,把他们都当成地瓜,给自己一点自信。然后我进了考场之后也不会左顾右盼,尽量不让别人的紧张情绪影响到我自己,整场考试都尽量处于一种自顾自的状态,不看周围的学生也不看脸上像刮了浆糊一样的监考老师,只盯着自己的表和卷子做题。


虽然我的SAT水平相对于之前也没有提升非常多,但是因为心态调整的还挺好的,所以最后一场考出来的分数相对比较理想,所以我觉得心态还是很重要的。与其考前一晚拼命的刷题复习,不如尽早复习完,然后考前一两天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吃好睡好,让自己放松一下。


第2个,文书尽早开始写。


写之前可以多和自己的指导老师沟通,听一下老师的建议。在确定好文书的立意和内容之后,写起来就会很有重点,会比较有效率。


另外我觉得大家还可以多和自己的学长学姐进行沟通,如果他们在你想申请的大学里就读,你完全可以向他们咨询一下当时他们文书是怎样构思的,如果关系比较好的话,你还可以知道他们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如果你觉得学校官网上的信息对于你了解这个大学是不充足的,你可以和一些在读生进行交流,了解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对于学生的偏好,以及学校内部有哪些不为大众所知的有用资源。其实这些信息都可以被自己用在文书里,体现自己对于大学的了解以及热情。


第3点,选校的时候最好尽早去查阅一下自己高中往年录取的具体数据。


留意一下各个大学在你的高中到底每年录取了多少人,如果这个大学在你所在高中录的学生非常少,或者已经几年不录人了,应该要慎重和仔细的考虑应不应该选择或者ED这所学校。


最后祝大家能够在未来的申请季申请顺利,拿到理想大学的offer。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cemyHEBnkjnB-0znyj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