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电子科大周涛教授对自己从博士到工作过程中角色转变的诸多感慨:“那么,今天我为什么会变成垃圾呢?我觉得有四点原因。
一是狂妄自大。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应该转变角色主要从事“战略性的工作”。而实际上我现在主要靠微信获取前沿进展,难道这样能搞好战略;难道我每周每月都能搞战略——有那么多战略要做?
二是太看重结果。所以觉得如果在写一篇具体的论文,谈一个具体的项目,就是没有浪费时间,反而自身的成长,譬如安安静静看重要的书,读重要的文献,觉得好像没有成果。这样注重一城一池得失和眼前利益,就算能冲刺,短期能跑快,但绝对没有办法完成长跑。
三是太沉迷于舒适的环境。我以前干工作,困了累了有时候冷水洗个头就能继续,现在基本上就考虑要睡觉休息了。我以前为给自己下目标,比如实现一个很复杂的模型,就奖励自己一块德芙巧克力,所以斗志很足。现在我经常无故给自己买一些好吃的,自己又没有控制自己必须达到什么要求才能吃,就造成了工作的动力不足——物质欲望没有转化为工作动力。
四是精神上自我堕落。我难道感觉不到自己变得愈加愚蠢!我其实能感觉到,但是我会说因为一些不得不做的应酬,因为一些创业活动,所以自己学习时间跟不上了。其实不是,是因为自己精神堕落,变得更懒了。现在时间还一大把,只是被自己无端浪费了。
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我当年看不起的社会垃圾吗?”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能够博士毕业已经相当不容易,一旦工作以后,想继续保持博士生阶段的成果高产出,很难。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读博士阶段,你基本上还属于“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的阶段,主要还处于学习别人经验和提升自己能力的阶段,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把导师的一个好想法,通过学习和语言组织能力,成功转变为一篇好论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论文都能为人类的基础知识添砖加瓦,我以前的博士生导师就曾说过“自己发表的论文里面,有99%都是垃圾论文”,换言之,真正对社会能够产生价值贡献的论文少之又少、万里挑一。因此,也可以说博士生阶段,几乎都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
而等博士毕业进入社会工作以后,你要面对的现实是如何让自己对社会有价值贡献,而不是让社会对自己有多少贡献。进入工作,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现在的你,是需要带着更多的人去实现他们的理想和价值,所以你自然不能再做你单纯做学生时的事了。如果你能够引导学生给他们实现你的一些战略或新的想法,也可以算得上一种很大的造化。
在功利化的社会现实面前,面包和家庭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没有面包和家庭的博士,应该算是一位“很失败”的博士,所以用时间来换取更多的面包,为社会做出更多的价值;用平时搞科研的时间来换取家庭的和睦与发展,也是在为小家和大家做出重要的贡献,这不仅是博士,也是常人都会必经的正常道路。
因此,科研少做的那些大学老师和教授,并不能就此被当成是“社会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