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当下大学教育:解决困惑还是传授知识》,是关于中国大学教育未来发展的主题,文章这样说:“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开始,中国大学已经在转型了,只是太过明朗反而让人忽视了它的影响力,其余波所向仅仅被定义为“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却很少关注“大众化”的教育本身如何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走向。
这些年,尽管我们仍不断听到大学管理者有关高等教育的颇为“高大上”的言论展示,大学也在诸如经费增长、学科规模和人员职称上表现不凡,但都不能掩饰一个事实,就是越来越像职业培训中心。
就教育的要求来说,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已经是在降低标准了,“大众化”再转向职业培训,标准不仅是降低,而且由于职业培训是面向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成了“立法者”,大学也因此失去了订立标准的资格。
这个令人尴尬的现状,本该成为激发大学管理者和从业者反思的一个契机,但是,在公司化的数目字管理成为时尚的今天,它同样被轻易地绕了过去。”
文章对大学的现状表示出了强烈不满,认为中国当下的本科教育不再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本科生”,而是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科生”。对此,我并不赞同这种看法,理由如下:
中国当下的本科教育,尽管还有很多地方不太令人满意,但是绝大多数的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总体上能够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认可和吸收。但也不排除个别大学生,家里经济条件优渥,不爱学习,成绩单上全是挂科的分数,即便是这样的本科生,毕业之后也不能小瞧他们,可能他们父辈那里有很多“矿”等着他去捡,成为领导也是有极大概率发生的事。
从这几年大学每年公布出来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找到了工作,也有不少学生继续进入国内外名校进行研究生阶段的深造,总体就业率都能达到90%以上。虽然有些本科生找到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最初十分理想的,但是从侧面反映出来,全社会的各个行业对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非常急需的,不然也不可能年年都能达到90%的就业率。
现在也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大学生对工作的挑剔程度逐渐增加。找工作的时候,总是想选择轻松稳定、高工资的行业,对于一些比较艰苦、高薪的工作嗤之以鼻,甚至看不起一些只需简单劳动力、薪水一般的工作。这可能是这一代大学生特有的现象,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父母也没有让孩子吃过半点苦,从幼儿园一直读书到博士毕业,有的甚至连自家的厨房都没下过,他们身上普遍具有不愿吃苦、不想吃亏的特点,要求他们下班之后去买菜做饭更是无法理解。
但这种现象并非无药可救,等这些大学生走出社会,独立生活一段时间以后,经历多了,就一定能够有所改变。对于接受过中国高等教育的正常人,这种改变一定是正向积极的。
再者,专科生的选择普遍也没有本科生来得多。专科生学的是一种技能,比如炒菜、挖掘机,在选择未来职业方向的时候,也基本上是唯一不变的,但是本科生在大学接触到全方位的知识,可以学专业内的,也可以学不同专业的,在将来就业的时候,即便是不同专业的岗位,也基本上可以胜任。
中国大学虽然现在扩招了很多,每年培养的本科生也是以百万计,大学培养环节和培养质量总体上有所下降,但总体的质量一定是要优于专科生的。
开头文章的作者对当下大学教育给予了过高的期望,就跟我们培养自家小孩一样,对自家小孩要求过高,往往最终会得不偿失。当然,如果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能够全面推行退出机制,能上能下,严进严出,未来整体的大学生质量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学学不下去了,可以退出大学,进入专科生的职业教育培养;大学学的很好的,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大学学得一般的,可以早点进入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也是很好的一种局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