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手》到《双子杀手》,看李安电影背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2019-11-12   每天超神秀

一、前言

“中国文化是我的基本文化,这是很难把它藏住的,所以面对中国观众的时候我会有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有一种期待感。”

——李安解读新片《双子杀手》

《双子杀手》的上映,让65岁的李安又一次进入了众人的视野。出人意料的是,李安+威尔·史密斯的组合并没有与市场撞出别样的火花,影片的反响总体来说过于平淡了些,不过这依旧无法掩盖《双子杀手》的光芒。在特效和场景制作上,《双子杀手》投入了超亿美元,为了打磨剧本,导演李安更是费尽心血,平淡老套故事的背后,是李安对过去人生的思考。

双子杀手

推出《双子杀手》,李安导演有备而来,在斥巨资打造炫酷特效的同时,不忘表达埋藏在人物背后的中华文化,能做到这一点颇为不易。在中国度过漫长岁月,中华文化已经融入李安血液,进军好莱坞多年,李安经典之作不胜枚举,可不管是好莱坞动作片,还是中国武侠片,其中都有中华文化的身影,这也是为什么李安会说“中华文化是我的根本”。

二、“父亲三部曲”背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李安数十年的导演生涯收获颇丰,3座奥斯卡金像奖小金人、4座金球奖、2座柏林金熊奖(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2座威尼斯金狮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无论是从获奖情况还是从电影品质来说,李安都称得上世界级金牌导演。

李安导演

李安自小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虽然后期在西方发展,并且一直在好莱坞等地工作,但其作品往往是通过西方电影的表现形式,来阐述博大的东方文化,从“父亲三部曲”到《双子杀手》,这一点让中国观众倍感亲切,当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也是李安导演电影的特色。

“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1991年《推手》

身为太极拳师傅的朱老先生,退休后被儿子接到美国过老年生活,除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朱老先生和美国新生代儿媳妇之间的中美文化差异之外,老一辈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中西文化的膨碰撞,两代人生活的差异性在影片中非常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不大的房子里,一边是身着中国传统服饰正在打太极拳的老者,另一边是金发碧眼正在玩电脑的美国女子,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朱老先生和美国现代文化中的儿媳妇玛莎,原本身处不同世界的两个人,因为儿子朱晓生串联在一起。父亲一辈、儿子儿媳一辈、孙子一辈,三代人之间一起生活。不够宽敞的家中,看电视打发时间的朱老先生无意间打扰了写作中的儿媳妇玛莎,无法调和两者之间矛盾,儿子朱晓生想通过和平送走老人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

同一屋檐下的不同生活

受中国传统美德和儒家文化中“百善孝为先”思想熏陶,朱晓生将朱老从中国接到美国养老,是出于对老人的照顾和中国人传统思想中的孝道;但对于一个已经70多岁且将东方文化融入骨髓的老人来说,在未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下,直接面对美国文化是有很大困难的。首先只会中文的朱老和只会英文的儿媳妇玛莎在沟通上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次,无论是日常思想还是骨子里的文化思想,作品中都采用了相对的模式:朱老无法理解和接纳美国文化代表的儿媳妇玛莎,作为美国新时代思想影响下的年轻一代,玛莎同样难以接受朱老的生活方式。所以,朱老和玛莎无法相互协调,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也以失败告终。

在这中间,已经成功融入美国文化的儿子朱晓生,没有起到将二者相互协调的作用,甚至一度抛弃了中国人最重要的孝文化,为了家庭的表面和谐,竟然想将父亲“送”出去。从这一角度来说,朱晓生的文化融合也是不健全的,他没有从以父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将中西文化融合起来,而是被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美国媳妇同化,产生了排斥父亲的想法,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协调的种种问题。

太极的背后

影片最后,朱晓生对媳妇说到:“太极推手是父亲躲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平衡。”中美文化的差异使父子两人,父亲和儿媳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作为中间调和者的朱晓生,在自身文化融合不彻底的情况下,将以父亲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和以美国媳妇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隔阂的缺口越推越大,最终宣告这种文化融合的失败。

1993年《喜宴》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

生活在美国的高伟同,是一名“同志”,为了给逼婚的父母一个交代,他选择假装和需要绿卡的顾葳葳结婚。希望看到儿子结婚生子的传统思想的父母,和以高伟同为代表的同性之恋的西方文明之间,中西方文化和思想上的冲突,通过中国家庭的人物关系得到一定的展现。

喜宴

高伟同的父母是中国传统家庭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就是结婚生子,传宗接代,而高伟同和西蒙的爱情则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代表,崇尚自由恋爱和思想上的解放、人性的自由。因此,以最繁华的现代都市纽约为背景,高伟同和顾葳葳的这场婚礼,是这场冲突爆发的最好舞台。拥有传统思想的高伟父母,能否接受外来新事物和新思想?中国人传统理念中的最重要的文化思想莫过于“孝”道,因此在李安导演的很多作品中,观众时常能嗅到这一文化思想的味道。因为“孝”,伟同隐瞒了自己是“同志”的事实,假装结婚,虽然结局是父母知道了这一情况,但意义不同,这是孝道的展现。

身为退役师长的伟同父亲,生于封建大家庭之中,深埋于骨子里的是中国人固有的传宗接待的家族理念,他面对的不仅是文化的融合,还有如何接受西蒙。虽然骨子里他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但从感情上,他尊重了儿子伟同的生活方式。电影最后,伟同、西蒙和葳葳依偎在一起目送伟同父母回国,“走过一个长长的通道,在出关的尽头,伟同的父亲缓缓的举起双手”。这个姿势不仅代表了父亲对伟同婚姻某种程度上的理解,也是导演想表达的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接纳。当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美国现代文化,作品用一种情感超越理智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两者碰撞和一定的接纳,中西文化的融合必定离不开思想撞击。

1994年《饮食男女》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食”和“色”,本就是人的天性。在中国人推崇的儒家文化中,成家立业本就是一个人奋斗一生的目标。一个人的成长、工作、婚姻、生育、死亡,都和家庭息息相关,是中国人身上最基本的特色。以中国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老朱在厨房里做菜的场景:杀、切、洗、炒、烹、蒸、煮等被逐一展现,《饮食男女》在阐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饮食男女

台湾中国菜大师老朱退休后,逐渐体味到单身老年生活的无奈,每周日精心准备的饭菜,聚不齐三个女儿团聚一桌吃饭,逐渐长大的三个女儿,爱情似乎比陪老父亲吃饭更加重要。老友的离世,味觉的丧失,让老朱进入人生的低谷。三个女儿虽然谋划着给父亲找个老伴,但没想到父亲已经偷偷谈起了“黄昏恋”。

《饮食男女》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将文化融合问题放置的背景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更进一步探讨了父亲一辈和子女一辈的感情和思想上的不同和纠葛。老朱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代表,而三个女儿性格各异,不同的感情生活和行为思想,从不同的方面和具有传统文化思想的父亲老朱相碰撞。这种碰撞无疑是痛快并直接的,老朱在这种不断碰撞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忍耐和无奈的接受,这种痛苦的融合和接纳体现在众人的变化当中。这种文化融合是新旧文化的融合,也是个人的不断改变中,自我认识的提升。别林斯基(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的文学评论家)说过:

“要忠实的描写任何一个社会,认识一个民族,就必须首先研究它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哲理。”

“父亲三部曲”以家庭为单位,通过不同家庭中不同人物形象表现了中西方文化在对立和融合过程中,一系列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行为之间的冲突,其背后最根本的还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融合的探索。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接受,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两种文化融合的关键,也是不同文化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创作完“父亲三部曲”,李安导演开始尝试不同风格的电影,其作品中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开始变得多样起来。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融合

根据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理智与情感》,是李安导演第一次进行世界名著的改编。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世界,东方精神文化的领悟和恪守,对西方文化精髓的汲取和兼容。

理智与情感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父亲去世之后,家中所有财产只能由长子约翰继承,三个女儿则面临着随时被赶出家门的状况,婚姻此时成了他们唯一的救赎。大女儿埃莉诺为了家人的幸福将感情深埋心里,二女儿玛丽安为了爱情愿意为爱付出一切,最终“理智”和“情感”都收获了真爱。姐姐埃莉诺隐忍压抑,偏东方人的性格特征;妹妹外放大胆,有一种西方人性格上的自由;电影从两个人不同的爱情经历和遇事态度,从“理智(姐姐)与情感(妹妹)”两方面,探索了东西方文化融合和实践的过程。

李安导演被选中拍这部作品,是因为其同时拥有中西方文化背景,最终该部影片的表现不负众望。

《卧虎藏龙》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的传达,以西方好莱坞式的叙事视角,讲述蕴含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武侠。标准中国武侠电影,从人物到表现形式长都是浓浓的中国风,通过中西方结合的叙事结构表述出来,又是一次中西文化的融合。

卧虎藏龙

李慕白和俞秀莲的对坐论道,玉娇龙和罗小虎的任性自我。“江湖里都是虱子,不能洗澡。”俞秀莲对玉娇龙说出的这句话中包含了暖情背后的寒凉,从东西方不同背景下看到的故事也许是不同的。李慕白与俞秀莲之间的精神爱恋,爱而不得,在我们看来他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西方人看来也许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导演让玉娇龙用一种简单直白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西方人常见的叙事方式中,加入了东方文化的儒学思想,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在不同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化解,中国人取其文化底蕴,西方人看其故事情节。中西方文化得到了一种新的融合,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断背山》中,两名牛仔的爱情,人物上即保留了西部牛仔文化的特征,人物性格上又凸显其隐忍、克制、对事物采取中庸态度的东方形象,东西方文化在爱情这一故事背景下,在同一个人物形象上得到一定的融合。

断背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派在海上的漂流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救赎,在这场旅程中,通过隐喻形式表现了诸多东西方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世界万物以人为核心,西方文化中人、动植物都是平等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在作品中一一展现。故事的主人公派是故事主线的发展核心角色,却不是唯一,一只孟加拉虎站在主人公派的对立面,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这种中西方文化融合推进的方式,加上3D效果的展示,得到了空前的认可。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再看《双子杀手》,高帧+3D的创作方式,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这一次李安只求突破自我,将拍摄技术融入电影背景当中,成为《双子杀手》灵魂的一部分,不管是影片开头的高速火车狙击戏,还是转变迅速的夜视镜视角,亦或是克隆人淬火的华丽画面,都让观众深深陷入如水般的沉浸体验,难以自拔。

影片的背后,是李安对电影语言,以及父子关系的又一次探索,《双子杀手》威尔史密斯明明在和克隆人对话,却仿佛在与儿子交心,“因果循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中国文化的内核再一次得到体现,而“23岁的威尔·史密斯”,放眼整个影坛,绝对是崭新的好莱坞特效角色的里程碑,是比《速度与激情7》保罗沃克更震撼的存在,戈达尔曾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结于阿巴斯。现在看来,李安的终极目标,便是成为21世纪的格里菲斯,当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便是安叔登峰造极境之时。

四、美好的期望

李安导演的作品中,从“父亲三部曲”开始,就有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趋势,植根于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中,通过一定的文化冲突,最终得到融合或者排斥。每部作品中既有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对抗,也有两者的相互接受和探索。

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中一方的大肆宣扬,只是通过每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一一展现。从文化融合过程中人物内心世界的不断变化,到接受不同文化的洗礼,到对对方文化的接触与反思,再到中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多元化创作,随着时间和运用的成熟,其作品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内涵和表现方式都获得了不断的提升。

对于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李安导演也满怀期望,“中国的历史里不缺少戏剧、不缺少美感、故事更是非常的丰富,我们应该要发挥一套能够影响世界的电影语汇,给世界电影市场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