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人之下》中冯宝宝的四川话,看中国“方言文化”

2020-01-14   每天超神秀

近两年,国内涌现了不少颇具特色的作品,除了故事上更具有可看性之外,大量中华文化元素的融入让观众倍感惊喜。国漫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终于有所觉悟,传承是多元化的,而动漫确实是一个老少咸宜的方式。

热门国漫《一人之下》,一出场就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关注,该作不只展现了传统道家文化,故事背景中“异人”、“炁”、武当等既熟悉又新奇的设定,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四川方言代表—冯宝宝

本部作品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片尾曲那一首嘹亮的山歌,op主题曲《无涯》山歌的搭配中国味十足,不少人头一次听,便为之着迷,弹幕被“神曲”、 “听到山歌就舒服了”、“动画OP界的一股泥石流”…等好评承包,民歌元素的尝试成为了动漫的加分项之后,四川方言、东北话的融入,更是让人倍感亲切,找到了国漫真正的感觉,此后出现的动漫纷纷效仿,在台词表现上开始大量的用到了方言。

中国“方言文化”

方言一词最早出自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郫都区 )人,西汉时期辞赋家、思想家)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方言”在不同的人群中指代不同,中国人口中所称“方言”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实为“地方语言”,又称“白话”又被称为“土话”“土音”,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这种叫法不考虑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形成原因

形成汉语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要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分类

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遗产保护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在必要时写进课本,通过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方言的学习和传播,也未尝不可。

民俗专家牛国栋先生则认为,推广普通话可能会对地方方言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语言的形成和延续是几百上千年的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

牛国栋说,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来看,济南方言的传承还是比较乐观的,很多老济南人还在使用,特别是一些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使用最多的还是济南方言。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济南方言还完全没有必要上升到非保护不可的地步。

著名方言学家、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钱曾怡教授极为肯定地认为,方言是不可能消失的。她表示,将几亿人口都统一到以普通话作为唯一的语言工具是不可能的。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仅仅是推广一种交际工具,而不是要其取代方言成为唯一的语言。

文化

1、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2、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

3、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

4、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各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

5、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6、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人之下》冯宝宝,四川话动漫女主

1、关于《一人之下》

《一人之下》改编自米二创作的同名网络漫画,动画由日本动画公司Pandanium负责制作。

《一人之下》海报

随着父亲失踪,神秘少女冯宝宝的造访,少年张楚岚的平静校园生活被彻底颠覆。急于解开爷爷和自身秘密的张楚岚和没有任何记忆“不死少女”冯宝宝开启了“异人”之旅…少年张楚岚渐渐发现,有何自己一样的“异人”生活在这个世界。曾是异人界传奇的爷爷,为张楚岚带来了无数潜在的危险,因为天赋异禀,他陷入了各大势力的异人争斗中,为了找寻真相,他踏上了旅途。第二季中,异人界的领袖龙虎山天师得知了张楚岚的存在,昭告天下,举行“罗天大醮”的比试,胜者将能得到天师之位的继承权。张楚岚为了了解身世探寻真相,在大会中通过与各路异人不断切磋,逐步探寻异人世界背后的秘密。

2、《一人之下》中融入的方言和山歌元素

“他们都说我瓜,其实我一点也不瓜,有时候我还机智得一比”

——《一人之下》冯宝宝

《一人之下》以民歌入手,为我们带来的是带有传统中国特色的表达。第一季片头曲《异人》,山歌结合说唱,第二季主题曲《无涯》,融合了民歌和日常音乐。女主冯宝宝的角色歌《幺妹儿冯宝宝》,带着女主口音的四川民歌风味,而那一支《黄杨扁担》背后实则是冯宝宝的过去。

山歌与方言带来的是传统文化的洗礼。一嗓子山歌传来,“东边滴太阳那个亮呦,西边下的那个雨”,突然起来的山歌,一位长发邋遢的姑娘坐在破卡车里,老司机用河北口音絮叨地建议她进山小心。而姑娘一张口,是浓浓的四川普通话:“哦,么得事。”

宝宝初进山

在官方化和标准化的普通话面前,方言被年轻人用来交流的情况越来越少,有些人甚至潜意识里将“讲方言”与“没文化”画上等号,更别说搬上银幕,接受观众的审视。再看山歌,不少民歌被官方盖戳为“国宝艺术”,其中也不乏“世界文化遗产”,但从继承和传唱度来说,民歌流传度还是比较低的。

而方言与民歌的共性,都是难以大范围的传播。《一人之下》同时运用了两种元素,虽然体现了其追求上的不同寻常,但也是一种具有风险的新尝试,民歌和方言特色兼具的《一人之下》特色充足,却没有成为“异类”。

时不时说出一口四川话的冯宝宝,更是凭借着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折服了无数观众的心。

冯宝宝一口四川方言更是引起弹幕无数反馈

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的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方言作为语言的载体,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正月里采花无哟花采,二月间采花花哟正开,二月间采花花哟正开。三月里桃花红哟似海,四月间葡萄架哟上开,四月间葡萄架哟上开。”

——《一人之下》第二季OP《无涯》

《无涯》

第二季片头曲《无涯》创作灵感来源于四川南坪的小调《采花》。小调,是普通民众在休息娱乐、节日庆典等场合演唱,表现日常生活、男女感情、婚姻家庭等内容的一种民歌体裁。这首来源于民间,采用了“时序体”的咏花之作《采花》,在中国民众中的传唱度极高,曾被中国多位知名歌唱表演艺术家演唱过。

《一人之下》第二季制作团队将《采花》重新编曲,融入了包括电音在内的大量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并将民歌部分与歌曲的原创部分进行了无缝连接处理,最终完成了《无涯》这首包含了“传统”和“流行”两种风格的动画歌曲。

《无涯》

作品对于方言和山歌元素的融入,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行方式。

方言的背后,联系的是人的情感

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

方言和山歌,都是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不同地区的人,带来的是文化的特殊性。第一季结尾,一首《黄杨扁担》深入人心,那些悠远岁月,大山深处,阡陌田间,回到弥留老人印刻在心头的童年。俞淑琴老艺术家演唱的《黄杨扁担》下面,出现了数千条的新评论。我们从老艺术家的歌声里,听到的是老一辈的情怀。那个举着菜刀、说着一口四川话的姑娘,突然的就深入人心了。

冯宝宝《黄杨扁担》

就像弹幕说的:“战歌响起”。动人民歌的背后,是老一辈生活的表达,是年轻一辈的理解和传承。语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当作构成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同时,语言作为其他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

五、终

冰心 《再寄小读者》八:

他的诗是用方言写的,富于人民性、正义感,淳朴、美丽。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一些少众文化面临着强势语言和互联网文化的冲击,正处于消失的边缘。保护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让其成为一种文明继承与发展下去,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安定和发展。

《一人之下》关于方言和民歌的运用,带了我们了解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方式,呈现并讨论了一些根植在中国观众内心深处的命题,关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