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公粮的场景,你是否还记得?

2019-10-25   中国乡村美文

交公粮(散文)

交公粮,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记得每当麦假里粮食还没有完全收回来的时候。队长就会把每家的粮本发下来,上面写着几口人,种了几亩地,要交多少粮食。

粮本拿到手,父亲就会挑一个不是很忙的日子,带上我去交公粮。父亲那一代人可能都是饿肚子过来的,他们在交公粮的时候把分量估算的很准。除了队上的几家大户,大家都是估摸着自己要交粮食的多少而拉几麻袋粮食。但是几乎没有欠分量交不够的,也很少多上一麻袋多的。都是交够自己的能多几十斤,不到一百斤的样子。那时候真是佩服父亲他们那些人的眼光。

估算好了就套上牛车拉上粮食到粮站,一般都是好几家商量好了一起去,要相互帮忙的。而我们小孩到那里就是先负责看麻袋,大人们把粮食拉到粮站卸下牛车。粮站附近那几天里是最热闹的,比镇上的集会人都多。有卖汽水冰棍的,还有卖凉粉,凉皮肉夹馍的,也有卖烟小零食的。大人卸完粮食就看看场面,估摸着时间。要是交公粮的人多,他们就自己把牛车送回家,喝口水再来。我们看粮食的目的就是能吃一根老冰棍,如果人不是很多,就让我们把牛车赶回去。他们则等着验粮食来先验粮食。

在我们孩子们的眼睛里,验粮食的人是最神气的。他们一般两个人一组,都戴了草帽。嘴上经常叼着烟,耳朵上夹着的烟是不能少的。反正验谁家粮食都给人家发烟,他们一边推着手不要,一边看要是金丝猴那样的好烟就会接过来夹在耳朵上,或者放到上衣口袋。可能也是怕太阳晒吧,验粮食的人总是穿着长袖衣服。这也是和我们农民看着不一样的地方。一个人拿了长矛一样的铁枪,插进麻袋里。枪口处有一个小凹槽,刚好能带出麦子来。他就到在手心里看看,然后再放到嘴里嚼一嚼。就大声给旁边那个人说到:三级还是四级。一般一级的粮食几乎没有,二级的也很少,大部分都是三级或者四级的粮食。旁边那个人手上拿着有一个写字板,上面有一沓发票。和过去的账房先生差不多,还带个蛤蟆镜,写字时要把眼镜扶到脑门上。写好了又马上把眼镜拉下来。给你开好几级粮食,好像还要在粮本上也写上吧。时间过去二十多年,我记不太清楚了。

他们验上几十家粮食就会休息一会,而大家就是慢慢的等待。在一起聊着今年的收成,秋粮的打算。等到轮到上磅秤粮食时,就忙活了。称粮食的称是那种台式的磅,一次可以放四袋六袋粮食。一般要四五个人合作,两个年龄大点的,抬了粮食放到磅上。掌柜的这时是不干活的,他要去看称上的分量。看磅过称的有三个人,一个负责称重量,一个负责记账开票,还有一个要两边都要看,防止出现差错。上了磅过完 重量之后。然后有两三个年轻一点的,脱了鞋,光着脚开始抗麻袋,把粮食倒进库房里。因为库房里面粮食太多太高,穿鞋不好走,所以还铺有木板。库门口有专门看库房的人指挥着你往哪里到粮食,他们一般都站在门口,是我最讨厌的了。总是感觉拿眼睛盯着你,怕你把麦子带出来一点似的。大人们好像也有那种感觉,所以在门口总是把麻袋很潇洒的一甩,我们的任务就是把麻袋拿起来,抓住角上再甩一甩。表示已经把麦子到干净了,然后再一家一家的折起来。

交完麦子之后,大人就拿了票去会计窗口算账拿钱。我们小孩则会得到一根冰棍或者一瓶汽水。如果赶上吃饭时间或者大人心情好的时候。我们还能有一个肉夹馍奖励。算账是很麻烦的,有应该交的公粮的价格,还有你多出的易价粮的价格,然后还有化肥和棉油补贴。你能听见里面那算盘珠子声,拨的是噼里啪啦的响。棉油我们是没有领过,化肥要到供销社去领,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领到。记得常常化肥领回来的时候,地里的玉米已经一两尺高了,刚好赶上给玉米上化肥。

作者:七亩半,陕西蒲城人

编辑:赵一


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原创首发)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