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创业精气神 干出发展新天地】外部帮扶篇:结成“一家亲” 合力“拔穷根”

2020-04-19     红河发布



朝阳初升,阳光倾泻而下,冲破清晨的薄雾。教室里传出琅琅读书声,产房中传来新生儿啼哭,乡村里“叮叮哐哐”地建着新房,田地里忙碌的村民唱着劳动的号子……各处的“音符”汇聚,共同谱写出一曲金平县脱贫路上的动人旋律。


外交部援建项目——金河镇马鹿塘小学教学楼


旋律的作者,有戮力同心的金平县干部群众,也有从各地远道而来,齐心助力金平县脱贫攻坚的一个个“亲人”—— 外交部、上海市长宁区派驻的扶贫领导干部和援滇教师、医生,还有省、州挂联帮扶单位干部职工及其派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他们像螺丝钉一样,紧紧地钉在这片土地上,和当地群众一起,向贫困宣战!


外交部援建项目——马鞍底乡石头寨村


教育扶贫 让山里孩子放飞梦想


“喜欢朱老师的小粉丝们坐好了,小眼睛要看着谁?”


“朱老师!”2019年12月12日,在金平一小二年级6班的教室里,上海市长宁区骨干教师朱文辉正在上语文课。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语调温柔的老师,目光炯炯地注视着讲台。


上海市长宁区骨干教师朱文辉正在给金平一小的学生上语文课(图片来自金平一小)


对于山里的孩子们来说,知识是他们实现梦想、改变家庭贫困现状的最好出路。在携手奔小康的路上,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现状,为孩子们争取更多、更优的教育资源,是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一步。


怀揣着同样的目标,2019年2月27日,朱文辉作为援滇教师从上海来到金平。除了每周14节至17节课时的教学任务,朱文辉做得更多的是带头开展教学研究,为教师们带来教学上的新方法和新理念。短短10多个月的时间,朱文辉的足迹已遍布10多个乡镇,为老师们开展示范课教学,并为金平一小的108位教师一一写下听课意见。


上海市长宁区骨干教师朱文辉在教研活动上做教学分享(图片来自金平一小)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2019年4月23日,长宁区开启了“互联网+课堂”的新模式,“长宁-金平对口帮扶共享课程云视课堂”在金平一小正式开通。通过“云课堂”系统,地处边疆的金平县马鞍底乡中梁小学、金平县第一小学能同步和对口的上海市长宁区玉屏南路小学远程连线,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让贫困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长宁—金平对口帮扶共享课程云视课堂”在金平一小正式开通(图片来自金平一小)


2019年4月11日,红河学院电子图书馆助力金平县教育扶贫项目启用,为孩子们架起了通向远方的知识桥梁。县内所有开通互联网的城乡中小学均可免费、无障碍地访问红河学院图书馆180余万册电子图书。金平县中小学的孩子们从此拥有了一座“大学图书馆”。


红河学院电子图书馆助力金平县教育扶贫项目启用


2019年以来,红河日报社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为沙依坡乡土马小学募集捐赠校服和两万余册图书,联系爱心人士为阿都波小学、金水河小学和嘎俄迷小学的孩子们捐赠586件棉衣……社会各界的帮扶源源不断地向此汇聚,为金平县的教育扶贫工作注入一股股暖流和力量,也为山区孩子每一个梦想的实现插上翅膀。


医疗扶贫 除去“病根”再拔“穷根”


对于医疗资源紧缺的贫困地区来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医疗扶贫也因此成为外部帮扶力量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2016年5月结对帮扶以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已先后派出8轮36名专家入驻县人民医院结对帮扶,上海市长宁派出2轮6名专家对金平进行结对帮扶。“在上海医生的指导下,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等大型手术实现了零的突破,孕产妇死亡率降为零。”县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高翠梅介绍,“以前我们缺乏技术和设备,遇到此类病症,病人需要到州内或省内的大医院看病,医疗支出相应提高。现在县内就可以诊疗,能为患者省去一笔路途上的花销。”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医生下乡义诊


2019年4月19日,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王征来到金平县人民医院,开始了医疗援建工作。义诊、讲座、优化常见病诊疗规范……王征的忙碌和倾囊相授,让县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白世光感动不已。“在上海医生的帮助下,我们解决了以往一些医疗技术上的困惑,甚至还挽救了一个急性酮症酸中毒的7岁男孩的生命,这对交通不便的边疆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改变。”白世光说。


上海医疗机构为村民提供健康体检服务


除了医疗专家方面的人才支援,上海市长宁区投入资金共计1100万余元建设医疗卫生项目,仅2018年就援建6个村卫生室,惠及5个乡镇6个村委会的3517户农户,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医疗治疗和防疫保健服务。此外,长宁区卫健委下属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还和金平县13个乡镇卫生院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进一步补齐了金平县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短板,让当地群众在“除去病根”的基础上,朝着“拔掉穷根”的目标再迈进一步。


整村推进 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金平县老集寨乡丫口遮村委会中寨村是彝族传统村落,因为深居大山,“行路难”成为中寨村发展落后、农民增收困难的最大原因。


“以前下雨就要扛着锄头去挖路,不然摩托车都没法走。”中寨村党总支书记普路发回忆说。


村寨里陈旧的道路,出行困难


上海援滇干部、金平县副县长高斌华说,让人“眼闭紧、脚蹬紧、手拉紧、背绷紧、牙咬紧”的“五紧路”成了脱贫攻坚中一个较大的阻点。这样的路,不仅村民怕,还吓哭了来这里做公益活动的爱心人士。


“要脱贫,必须先修路!”


2019年,长宁区出资910万元,金平县筹资1200万元,将老集寨乡到丫口遮、大竹棚等5个村委会的路修建为5.5米宽的水泥硬化公路。



上海援建项目——老集寨乡到丫口遮、大竹棚等5个村委会的道路硬化项目


随着一条条道路的通畅,村民的生活也迎来了新变化。“路通了,建房用砖的运费从1块多降为3毛钱,村里三分之二的人家建起了新房。”普路发说,“党和政府已经帮我们做了很多了,现在路修好了、路灯亮了、房子建好了,接下来的幸福生活就得靠我们自己奋斗了。”通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模式,上海市对口支援丫口遮村产业项目,发展生态鸡养殖、茶厂和茶叶技改等产业项目,促进贫困户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路通后,上海市援建茶叶产业项目,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心手相牵,砥砺奋进。在金平县各个角落,随处可见一个个带着“外部帮扶”印记的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开花结果——


外交部工会捐赠图书,为孩子们架起了通向远方的知识桥梁


自1992年以来,外交部先后派出18任扶贫代表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和两任驻村第一书记,累计为金平县筹集帮扶资金2.27亿元,实施温饱、教育、卫生、整村推进、产业、人员培训等7类879个项目,受益37.17万人,帮助减少贫困人口6.1万人;


外交部援建项目——铜厂乡卫生院


24年来,上海市长宁区累计为金平县投入帮扶资金2.56亿元,组织实施11类398个项目,受益5.88万余户22.56万余人,带动减贫7.65万余人;


上海市长宁区助推金平县脱贫攻坚工作


省政府外事办公室自2015年10月定点帮扶金平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440.08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11个,受益848户4166人,减贫229户1148人;


2016年以来,30家省州挂联单位累计为金平投入资金8084.92万元,实施帮扶项目484个,受益28788户12.01万人,减贫6916户3.06万人;


……



外交部发挥资源优势,发起“大爱无国界义卖活动”,每年协调安排金平县招商引资部门、县内龙头企业每年参加义卖活动,助推金平县决战脱贫攻坚


外部力量的帮扶,让金平县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倍增。双向互动、乘势而进、借力发展,金平县认真衔接并落实各类扶持政策和措施,发挥1+1≥2的集成效应,与各级各界帮扶力量一起,合力浇灌出脱贫攻坚的幸福之花。



外交部通过“外交扶贫”微信公众号和“外部扶贫”官司网推荐金平县当地的特色产品,为金平县特色农产品提升知名度,拓展销路,并帮助建立农特产品的行业标准


记者:李松华 朱薇 车安达 吴富水

图片由金平县委宣传部提供、部分图片来自红河日报素材库

责编:普薇 实习编辑:金贤柔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PYnknEBiuFnsJQVX1_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