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县志里记载的古城古炮台遗址

2019-07-15   汕尾海陆明珠

唐代安陆县城遗址 位于大安镇环珠寨村。据清代《广东通志》、《惠州府志》载:唐武德五年(662年)从海丰县析3个都置安陆县(一说为陆安县),贞观元年(627年)复入海丰县。安陆县县城遗址在坊廓都大安屯。南宋时,遗址被迁入境内的中原移民居住。现可见到宋代重筑清代重修的南、北门楼,门柱上刻有“淳熙拾年岁次癸卯壬寅月望日造谨题”字样。

碣石卫城遗址 位于碣石镇。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广东都指挥花茂上奏请设立碣石等卫,洪武二十七年始建碣石卫城。其时,碣石卫统辖中、左、右、前、后、甲子、捷胜、平海、海丰9年,驻军5720名。清代《惠州府志》载:“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花茂始建,城高二丈,宽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一百五十丈,雉堞二千二百六十二,敌楼四,下辟门,池深一丈,广一丈二尺”。该城用挖壕取土筑成(俗称土城),历275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碣石展界设驻镇总兵一员,统辖左、中、右3营,驻军3575名。当年,总兵苗之秀废弃明卫城,重筑新城。新城坐落在明卫城西面,全用砖石垒成,辟有4门。此城至1949年以后全城破废,城基辟为马路。现存明卫城遗址残段。即从古北门至古南门,全长约1750米,高7米,宽6米,城池宽4米、深3米,敌楼雉堞早废。

石桥场土城遗址 位于碣石镇。碣石,古称石桥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海丰知县张济时为御倭寇而建。石桥场土城以明卫城西垣为依托,三面环筑而成。东以卫城西门相遇,另辟西、南、北三门及城池。城内主要居住石桥场居民。崇祯七年(1634年),刘香5次攻击该城,至清乾隆初年,全城逐渐破废。今存古南门一段夯筑的残垣长约300米,高7米、宽6米。

浅澳炮台遗址 位于碣石镇浅澳村。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两广总督杨琳勘建。清代,碣石镇统辖中、左、右3营,中营驻卫城。浅澳炮台系中营管辖,设千总1名,驻兵52名,安置大炮8门,营房19间。清末炮台全部破废,存留大炮3门,1958年被毁。遗址今可见周围200米、高1.5米的石墙基。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两广总督林则徐到碣石湾督防,莅临浅澳炮台,筹划激励官兵,浅澳炮台遂由防御海盗变成抵御外侮的一个前哨据点。林则徐重新加固浅澳炮台,增置5000斤和1000斤重炮各二门,招募渔民,编为水勇、团练,积极防御英军入侵,防止鸦片烟在碣石湾走私入口。浅澳妈祖宫前便是他们练兵演习的地方。为提高大家的作战能力,林则徐起早摸黑,亲自督促大家操练,他那任事勤敏的风范,深深烙在陆丰人民心中。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还特书苍海烟波”巨匾,悬挂于浅澳妈祖宫。

东甘澳炮台遗址 位于甲东镇奎湖村海边小山岗上。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两广总督杨琳勘建。东甘澳炮台系碣石镇驻防甲子所的左营管辖,设把总1名,驻兵52名,安置大炮8门,营房18间。遗址今保留有用三合土夯筑的高4.3米、厚2米的城墙,总占地面积约2250平方米,营房早废。

西甘澳炮台遗址 位于甲东镇长青村临海山冈上。始建年代及管辖与东甘澳炮台同。设把总1名,驻兵62名,安置大炮8门,营房22间。炮台台基临海面用石垒成,上筑三合土。遗址占地面积约1050平方米,今保留有高5.5米、厚2米的城墙,炮眼明显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