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的九个美好传说,你知道几个?

2019-09-14     陇先生

定西传说之一:凤凰城的传说

且说北宋神宗死后,他的儿子赵熙不满十岁就继承了王位,是为哲宗。这朝中大事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消息一传开,西夏王便野心勃勃,虎视眈眈,屡次派兵骚扰宋朝西北边境。就在哲宗绍圣三年,驻熙河路经制李宪为防御西夏入侵,便役使民工筑起定西城,屈指一算,距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了。

相传在定西古城筑起后,有一天突然从高空中飞来一只左膀受伤的凤凰,这只凤凰不落仙山宝地,不栖梧桐贵树,单单翔落在新筑的城墙头。它的头似鸡,颈若蛇,颌如燕,背犹龟,尾象鱼,身披五彩丽色,高约六尺之许。这灵性的鸟王为自身的不幸遭难悲伤,哭啊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 这哭声凄凉悲恸,方圆十几里都能听见。凤凰的眼泪流干了,眼睛哭瞎了,这三天三夜间,泪水洒满了城里城外,村前庄后。一霎时,甘甜可口的泉水变咸了,清澈淳香的溪水变苦了,常饮不竭的井水变枯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山民人心浮动,惶惶不安。

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凤凰不与雀为群”。当地的一些文人秀才,这时也引经据典,说什么“箫诏九成,凤凰来仪”是端应之兆。而这只凤凰在此城中落难,预兆着不祥之祸。这些读书人说得有鼻子有眼睛,一时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老百姓更是惊恐万分。

不几天,受伤的凤凰死了。为避讳“不祥之兆”。人们将它厚 葬在东城外的照城山(即现在的东山),突然一夜之间这里的山形变 了,变得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金凤凰,人们常常梦见这只金凤凰闪 闪发光,展翅从马苑飞翔而来。大家又纷纷相传,这是“凤凰来仪” 的应验,要不凤凰怎么显形变体哩!从此,定西照城山便改名“凤凰山”。

这古老而神奇的传说一代传一代,到了明代英宗正统年间,朝廷役使工匠,官军七万余人修建北京宫殿,各地大兴土木之风也日渐兴盛起来,就在英宗正统七年,定西城又增扩了六里之多,和原来的老城相互顾盼,其形状宛如金凤独立,正好应了“凤凰单展翅”的神奇传说。随着这一传说,历代在定西坐镇的地方官吏为顺应民心,图个吉利,又多次修建定西城。并根据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降落其城的神话传说,在四城门上修造了结构精巧,独具格局的“丹凤楼”。

“凤历轩辕纪,龙腾华夏春”,直到今天,民间流传着神奇而诱人的凤凰城传说。


定西传说之二:金钻和石羊

祖历河下游一带的人民世世代代吃着又咸又涩的苦水,不知什么年代流传下两句歌谣:“要吃甜水并不难,石羊出世吐清泉。”可是谁也不知道石羊是什么。后来这里出了位少年石工叫金钻,看到乡亲们吃不到甜水,便立志找到神秘的石羊。日复一日,费尽了艰辛。

这天傍晚,从深山归来的金钻经过村旁干涸池旁,忽然发现涝池中闪动着红光,便顺着红光刨。阿挖啊,挖出了一块白玉般的石头,形状依稀就像石羊。金钻决心把它雕成一只真正的山羊。整整熬了九天九夜,一只活灵活现的石羊雕成了,石羊扑闪着眼睛竟然活起来了。为报答金钻,石羊愿意满足金钻最大的心愿。金钻不要金不要银,只要它口里吐清泉,让家家户户茶甜饭香。石羊答应了金钻的要求,但让金钻必须恪守秘密,否则就会失去灵性。说完石羊撒开银蹄,一气跑向百里之外的黄河边,饱饮一肚子黄河水又奔回村里,将水吐进了涝池里。奇迹出现了!第二天,人们看到涝池涨满了清亮亮甜生生的水,惊喜异常,终于喝上甜水了!

这样过了一百天,石羊又去汲水,但直到天色发白还没有回来。金钻着急了,翻山越岭,沿路去找,终于在一个荒僻的山沟里找到了石羊。凶恶的黄河神砍掉了石羊的一只前蹄,石羊无法跳动了。涝池水又干涸了,村上人又惊慌了,金钻决定去找黄河神报仇雪恨,他给石羊重雕上了金蹄蹄,又找出祖传的日月宝石,在一天夜晚骑上石羊来到黄河岸边。金钻高声喝道:“黄河水流在大地上,大地是属于我们的,黄河水是属于我们的!”随之舞动日月宝石,燎起了冲天大火。一番生死搏斗之后,黄河神终于被金钻制服了,它乖乖地交出了圆润晶莹的“生水明珠”。“生水明珠”含在石羊嘴里,哗哗清水便永远也吐不完。 这时远处村庄的鸡叫了,石羊催金钻快走。金钻急急骑到石羊背上飞奔起来。但是前蹄受过伤的石羊跑起来已没有从前那样快了。快进村了,天也亮了,飞奔的石羊被正赶牛出村的牧童看到了,牧童尖叫起来:“喂!大家看啁,金钻哥骑着石羊跑哩!”霎时石羊四蹄一定,再也不动了。太阳出来光华一照,石羊化成了一座岩石,岩石下涌流出一股不竭的泉水。

今天,人们把这岩石叫做“石羊岩”,崖上长着的那棵青葱的槐树,据说就是金钻的化身。石羊和金钻,世世代代陪伴着祖历河畔的乡亲们,其美丽的传说,一直萦绕在安定人民的心头。


定西传说之三:锦鸡塬庙会

内官营镇锦鸡塬山,寺庙成群,山色苍翠,风景优雅。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是这里的庙会。这一天毗临渭源、临洮、榆中、陇西各县的群众,都到锦鸡塬山赶庙会,约有四、五万人。

农历四月初,正是农事比较清闲的一段时间,老百姓在庙会上,带些熟食、白酒之类,一二好友畅饮一番。或谈古论今,或乘兴唱个民间小调,自娱自乐。碰鸡蛋是锦鸡塬山庙会最吸引人的民俗活动。据传有两个文士在庙会上饮酒、野餐,限于当时的条件,下酒菜只带着煮熟了的鸡蛋。二人相互谦让,一不小心把鸡蛋碰破了。但另一个的鸡蛋却没有破。他二人灵机一动,想不到碰鸡蛋也可以作比赛输、赢的办法。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赶庙会的人都拿着鸡蛋碰着玩。从此,碰鸡蛋就成了锦鸡塬山庙会不可缺少的一项民谷活动。

碰鸡蛋逐渐形成约定俗成规矩:一是鸡蛋一定要煮熟;二是不能用形似鸡蛋的其它物品冒名顶替;三是碰鸡蛋前要约定碰大头还是碰小头;四是商量谁碰谁防,如果商量不成可以用“打沙锅”或猜拳的办法决定。因为生鸡蛋硬度要比熟鸡蛋好,有时也不一定,万一生鸡蛋被碰破,要接受沉重的处罚。有经验的人知道什么样的鸡蛋煮熟后坚硬,他们从色泽、质地等各方面进行判断,百里挑一,煮时做了记号,参加比赛。甚至煮鸡蛋的火候,都很重要。碰鸡蛋是农历四月初八庙会年青人和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染成红绿色的鸡蛋,花花绿绿,漫山遍野,到处都可以看见碰鸡蛋的人群。商贩们追逐着,簇拥着,叫卖之声此起彼伏,都说自己的鸡蛋是最硬的。在碰鸡蛋的队伍中,也不乏高手,一天下来,能赢几十颗鸡蛋。正在得意忘形的时候,又被别人碰破。

除演戏外,还有老百姓自己组织的唱地摊,乐器有三弦、板胡、二胡、笛子、锁呐,秦腔清唱、眉户清唱、本地小曲清唱。爱好者尽情发挥,兴尽而散。

锦鸡塬山庙会成为方圆数十里群众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也有慕名远道而来的客人。

定西传说之四:西湖夜月

相传在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坐镇定西的一位知县夜梦一只左膀受伤的凤凰凌空面来,两只利爪直扑向他,知县惊醒,原是南柯一梦。

第二天心绪不安,便步出衙门巡视,果然城北街口处有凤凰留下深深的爪印。知县回府暗想,凤凰是吉祥之物,如今降落此处,必有不祥之兆。他急忙修书皇帝,决定按照凤凰单展翅的形状,在城北门上修建“丹凤楼”。以此祷告神灵,避灾免祸。

凤凰楼建成了,不料惹恼了卧龙川的乌龙王,它一怒之下吸干了涓涓流淌的甜水泉。城里城外的老百姓只好成群结队地到城郊苦水沟挑又咸又苦的碱水饮用。这苦咸水如煎药般难喝,饮了之后人人肚内发胀,个个呕吐不止,身体虚弱的人一时疾病滋生,加上这年大旱无雨,庄稼歉收,老百姓更是叫苦不迭。

这位县官为官清廉,便出榜召贤,为民除妖斩孽。榜文一贴出,轰动了整个定西城。大街小巷,庭院茶馆,一时议论纷纷,人们日思夜盼有一位济世英雄斩龙降妖。谁知榜文贴出日余,仍无半点消 息。知县如蚂蚁入热锅,心急如焚,百姓似沸汤浇面,度日如年。

一天,一位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身穿道服,手持斋钵的尼姑走到 贴榜处,只见她眼睛一瞥,哧溜一声,撕下了这张榜文。禁卫见状, 立即上前恭请入府,面见知县。

“你是哪家香火女主?”

“贫道是八扎庙主持。”

“有何仙法智术除此妖孽?”

“凭祖师遗传金针一枚。”

一问一答,知县十分高兴,如迎仙接圣一般把尼姑迎进府内,盛情款待。原来这揭榜尼姑名叫凤姑,出身本地一家贫寒农家。年青时长 得眉清脸秀,姿色出众,被当地一恶霸强纳为妾,无奈她至死不从,跳河保节,被八扎庙一位老道人救起。从此便做了尼姑,法号神良。

这神良随师学艺,练得一身武功。不久师父去世,临终将一枚法器 金针交给她,并嘱咐她如逢大难,可用此法器。知县一听尼姑叙说 身世,又得知有金针一枚可降妖,顿时满心喜悦。

一天,神良选定吉日,设坛祭过天地,将金针扎入卧龙川土丘。 一天,两天,三天,金针不断向土丘深处推进……送走了四十八个夜晚,迎来了四十八个黎明,这时只见神良金针扎进的地方,慢慢 地化为一个深潭,清澈的泉水涓涓流入潭中。潭水不断升高,渐渐 地淹没神良的膝盖、腰身……这时神良巳精疲力尽,面色惨白,两只手因用力过度,被金针顶破,殷红的鲜血一滴滴淌入潭水,水还在上涨,快淹到她的肩头了。第七七四十九天黄昏,潭水轰然一声巨响,似龙吼虎啸,若惊雷滚地,潭水激起数丈高,神良被激起的浪头淹没了。直到天黑夜静,翻腾的潭水变得宁静了,这时一潭明 净如镜的池水神话般的出现了。

传说从这天夜里起,潭中便升起闪闪发光的金针随着光圈冉冉 升在天空,化作明月一轮,无论春夏秋冬,月光总是映照着清澈的潭水。人们为了怀念这位降妖安民的尼姑,将潭取名“西湖”。并在潭边修建了一座楼亭,题为“仙娘楼”,民间又称“娘娘楼”。

从此,“西湖夜月”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下来,被誉为当地“八大胜景”之一。

定西传说之五:名镇巉口

巉口镇位于定西城北二十公里,历代为东西商贾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先后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

1925年在巉口村出土8件“新莽权衡”(权5,衡1,钩1,丈1),从此,这个昔日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新莽权衡”一起名扬海内外。可谁会想到,“新莽权衡”一出土就伴随着内忧外患中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惊险与磨难,最终还是未能保全于一地,一衡二权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丈一钩三权现藏于中国台北博物院。权衡本指度量衡中称量物品的衡制,权衡初制像我们今天的天平,一根叫衡的横杆,中央有钮可提,使衡杆两端平衡,称重量时,一端称物,另一端悬权,权就是我们所说的砝码,有一定的斤、两重量,砝码与称物等重,则平衡。巉口出土的铜质“新莽权衡”不仅完全具备上述特征,而且还刻有详细的重量和颁行过程的铭文,在我国度制、衡制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弥足珍贵,属国宝级文物。

近年来,在巉口遗址和汉墓中,陆续出土了“泥封”、“卜骨”、 “玉蝉”等一批珍贵的汉代文物,例如2000年出土于巉口汉代遗址内的“阴颖丞印泥封”和“星占卜骨”保存完整,有相当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因而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泥封是古代封缄简牍公文及书信遗留下的实物鉴证。“星占卜骨”主要是人们用来根据天象占卜人间吉凶的卜具。据考证,阴颖在今河南省境内,说明巉口在当时不仅有繁荣的商贸,而且有发达的文化,同时也是汉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公文书信的驿站。现以巉口为中心的南北不到15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上百座汉墓群,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两处,近年来,省、市、区文物部门在巉口发掘的汉墓就达20余座,出土文物上百件,特别是1999年配合巉柳高速公路巉口立交桥建设工程而发掘的两座西汉积炭木椁墓价值最大。该墓规格较高,出土文物珍贵,按汉代丧葬制度,此种规格只有官宦或贵族阶层才能享用。说明在当时的巉口,必有名门望族存在,也必定设有一定级别的官署。除此之外,在巉口还先后出土“五铢”、“货泉”、“大泉直一”等品类繁多的汉代钱币。另外在巉口汉代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铁器、铁渣和牛、羊、马等畜类的骨骼,说明当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在巉口汉代村落遗址内,砖瓦遍地皆是。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收藏有巉口出土的完整的汉代大型筒瓦、板瓦及瓦当,说明当时有一定规模的地面建筑,可以想象,当时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是何等地繁华热闹。


定西传说之六:巉口彩陶

奔流不息的黄河,滋养和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黄河流域是彩陶的故乡,而处于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则是中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安定区正处在半山、马厂、齐家文化的中心区域。众所周知,甘肃彩陶作为黄河流域远古文化中的奇葩其绚丽精美闻名中外,以安定石峡湾一带为代表的数量庞大纹实华丽的半山、马厂彩陶更有“彩陶王”的美誉,这些器形丰满、图案雍容华贵的彩陶,使得黄土地上的这个乡间村落名扬天下,并被许多中外文物圈内人士所熟知。 据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一脉相承,在安定区域内就有20余处这一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尤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寨堡子坪遗址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峡湾大泉湾遗址内涵最为丰富。马家窑彩陶繁复多变的几何形纹构成了抽象和现实相结合的精美画面,半山彩陶富有特色的螺旋纹和非常醒目的大圆圈图案更趋实用美观,马厂彩陶四大圆圈纹多饰于器形较大的彩陶浑圆的上腹,显得和谐得体、华贵绚丽。这些陶器在制作手法和设计造形上充分发挥了原始先民卓越的艺术创造才能,寄托了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感,充满了艺术生命力。彩陶文化无疑是安定远古文明中的奇葩。



定西传说之七:“新莽权衡”历窃记

1925年秋,巉口镇巉口村年仅十一岁的秦恭在放牧时,发现悬 崖上有一黑色金属物体,便于第二天叫上他哥秦让一起去挖掘,共挖到8件古铜器。民国18年(1929年)春天,陕西、甘肃因天旱发生大饥荒,迫于生活,秦恭将铜器用手推车推到兰州去卖,被古董商人马实斋用60块银元买去,后转手以240银元卖给古玩商人张 寿亭。同年秋天,北京古玩商朱柏华以银元140元将铜衡和9斤的铜权买去。其余6件,由当时省建设厅长杨慕时用800块银元买去,后来交存兰州民众教育馆,民国21年(1932年)7月的一个下雨的夜晚,教育馆保存的6件文物除大权外,其余5件全部被盗。朱柏华将衡和权买去后又以5100块银元卖给北京玻璃厂“尊古 斋”古玩铺。在兰州被盗的5件,由邓宝珊电请古物保管委员北京分会主任马衡,于民国22年(1933年)7月,在天津英租界“源丰永”珠宝店发现被追回,保存于北京团城。“尊古斋”所得的两件,由故宫博物院按5100元的原价赎回,民国23年(1934年)春天,中国学术协会在团城举办“西北文物展览”这批珍贵文物首次 公之于众。解放前夕,***又将其中的5件(三权、一钓、一丈)偷运到台湾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原留在兰州民众教馆最大的一件石权,1959年国庆时送往北京历史博物馆陈列,现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共藏三件(一衡二权)。


定西传说之八:新莽权衡:丝路文化的代表

谈到汉代甘肃的古代文化,必须提到两千多年前开拓并繁荣起来的一条闻名世界的商路——丝绸之路,这条道路横贯甘肃东西,沿线留下了众多古迹遗物和典故传说,并由此兴起了许多名城重镇,巉口镇就是其中之一。

1925年在巉口村出土8件“新莽权衡”(权5,衡1,钩1,丈1),从此,这个昔日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新莽权衡”一起名扬海内外。可谁会想到,“新莽权衡”一出土就伴随着内忧外患中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惊险与磨难,最终还是未能保全于一地,一衡二权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丈一钩三权现藏于中国台北博物院。

权衡本指度量衡中称量物品的衡制,权衡初制像我们今天的天平,一根叫衡的横杆,中央有钮可提,使衡杆两端平衡,称重量时,一端称物,另一端悬权,权就是我们所说的砝码,有一定的斤、两重量,砝码与称物等重,则平衡。巉口出土的铜质“新莽权衡”不仅完全具备上述特征,而且还刻有详细的重量和颁行过程的铭文,在我国度制、衡制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向弥足珍贵,属国宝级文物。

近年来,在巉口遗址和汉墓中,陆续出土了“泥封”、“卜骨”、“玉蝉”等一批珍贵的汉代文物,例如2000年出土于巉口汉代遗址内的“阴颖丞印泥封”和“星占卜骨”保存完整,有相当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因而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泥封是古代封缄简牍公文及书信遗留下的实物鉴证。“星占卜骨”主要是人们用来根据天象占卜人间吉凶的卜具。据考证,阴颖在今河南省境内,说明巉口在当时不仅有繁荣的商贸,而且有发达的文化,同时也是汉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公文书信的驿站。

定西传说之九:周情巧写普济榜

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逮捕下狱。同年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了光绪皇帝,废除了新法,并搜捕参加变法运动的维新人士。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紫禁城,那些支持和同情维新变法的文人学士也遭到嫌疑,有的顾惜身家性命,多所避忌:有的恐受牵连,闭门不出;有的则远走高飞,流落异地他乡。

就在这期间,一位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流落在安定区内官营镇。一天,邻居为儿子操办婚事,店主人试探地央请陌生人写幅喜联,他欣然答应,要来笔墨纸砚,一挥而就。店主人拿着墨迹未干的喜联在店门外台阶上凉晒,街上过往的行人都围着观看。这时,当地的举人王大师路过店门,也挤进人群观看喜对子。这举人一看,心里豁然一惊,本乡本土的读书人他是十分清楚的,哪一个能 写上这一笔好字呢?这字用笔方圆兼备,规矩入巧,提按顿蹲,过挫回转,没有闲笔。结构疏密得宜,联络有致,递相映带,自成一体。再看看书体,规制裁益,不拘绳墨,斯有颜鲁公遗风。王举人大开眼界,内心感到钦敬。经店主人引荐、王举人结识了这位客人,原来这位客人名叫周情,号万里。两人寒喧之后,王举人当即盛情邀请周情去他家做客,为感激知遇之恩,常常写一些书法条幅相赠,经王大师举荐,登门求字的人渐渐地多起来,一传十、十传百,周情的名字在内官营方圆传开了。

安定民间沿袭着一种古老的风俗,每到农历十月一日,民间常设坛做道场。上祭神灵、下安亡魂,祭祷三天三夜。做道场先要写榜文,这榜文又分“黄榜”和“白榜”。黄榜祭天祷神,白榜(又称普济榜文)安慰祖宗及亲人亡灵。每逢这个时候,正是读书人大显文才的机会,在王举人的倡导下,相约周情和当地的文人石晋三、袁斗峰、张尚伯、王辅臣、王礼堂等人聚会,要求每人写一篇普济榜文,一来可以助兴道场盛事,二来还可以文会友。读书人懂得,天下的祭文一大套,束缚性很大,要写出新意来确实不容易。这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周情。

周情是外来人,没有碰到这类文事活动,可是他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文才荟萃盛事,决不可有失众望。于是提笔疾书,即兴草就一篇普济榜文:

“山河改色,日月无光。天昏地暗,烟锁云藏。浩浩乎悲风,哀声四起;凄凄兮苦雨,泪洒千行。若波涛之翻倒,若草木之飘扬。大都魂飞而魄舞,无非鬼泣而神伤。然而天开地辟,人为万物之灵;古往今来,谁有百年之乐?死而生,生而死,颠倒无常;阴转阳,阳转阴,循环有数。莫云冤枉,且听宣词:三皇五帝归何处,七雄五霸有谁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K27MW0BJleJMoPMGh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