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区改造后不仅变美了,还多出了便民空间!

2019-07-07     北京朝阳APP

很多小区似乎都会有一块这样的地方:废置的自行车棚、或是闲置的地下空间,虽然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但是却影响了小区的整体美观。为了给居民营造方便、舒适的宜居环境,朝阳各社区对这类“小地方”进行了“大改造”,增加了实用性的同时,也美观了很多。

地上:自行车棚变身“六大便民空间”

长期废置不用的自行车棚,既占地,又不美观,最常见的选择是直接拆除。但在朝阳区小关街道,160米长的车棚经过分段改造,变身六种不同的便民空间,为居民增添了便利和趣味。

和其他老旧小区一样,小关街道惠新西街33号院也存在公共空间不足、便民设施缺乏的短板,在保障停车需求的前提下,街道办、社区和居民共同对车棚进行了分段设计、改造。如今,狭长的车棚自北向南依次变身成为了老年餐桌、阅读角、便民服务百宝库、共享花屋、电动车棚、大件垃圾临时存放点。

“花屋就像社区的客厅,我们在这里拾掇花草,街坊邻里更热络了。”来自惠新西街33号院的居民焦连荣摆弄着手里的花草说道,共享花屋是最先开始投入使用的,这里的花草、盆景、鱼池、摆件等都是居民自发从家里带来的,大家都把这里当成自己家一样。

“在老旧小区,要把民生问题落细、落小、落实,必须以多种方式开发利用存量空间。”小关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地下:笑声充盈的社区人防工程

腾退过后的民防地下空间如何规划?人防工程应该如何被利用?朝阳各地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在望京街道花家地南里社区,500余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没有了阴暗潮湿脏乱差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花样花南”空间。这里有包含党建、修鞋、理发、健康小屋、四点半课堂、读书看报等在内的二十余间功能区,开放时间为早上7:30到晚上10:30,社区居民可根据自身需求前往享受相应服务,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充分地发挥了作用,解决了居民缺少公共活动空间的问题。

“家里偶尔需要个梯子什么的,直接登记在这里借走就好了,多方便呐。”家住花家地南里社区的王先生说道。从大的维修工具到针头线脑,这里能借到的常用工具有500余件。

而在位于平房地区的雅成一里小区,地下空间则多达1200平方米。由于可改造空间更大,这里钢琴房、舞蹈室、桌游室、会客厅、游乐园、图书馆应有尽有。社健公益服务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在整治之前是一处散租住人的人防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经过重新装修后,地下空间被划分为共享会客厅,社区居民可以免费在这里休闲、健身、借阅书籍等。

此外,朝阳还有很多地区将人防工程用于公益、便民事业。例如,酒仙桥南十里居的燕莎后小区将地下人防空间出租给居民存储杂物;亚运村街道安苑北里社区将地下人防空间改装为免费借阅的图书馆;北三环马甸桥东北角华展国际公寓将地下室建设成了青少年阅读体验基地等,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又可以改善小区内人防工程的环境状况,消除安全隐患。

文/记者 李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88wLmwB8g2yegNDEwg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