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且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上升阶段。那么,哪些人容易患上心血管病呢?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50岁前绝经,心血管病风险高
绝经是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的标志,现代女性因生活方式不健康及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容易导致绝经期提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女性在50岁之前绝经,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会增大。
昆士兰大学公共健康学院高级教授吉塔·米什拉的研究团队对全球15项覆盖30多万名女性的研究数据进行梳理分析。结果表明,与50岁以后绝经的女性相比,40岁~44岁之间绝经的女性遭遇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会增加40%;过早绝经的参试者在60岁左右患上心脏病、心绞痛或中风等非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整体风险会翻倍。
昆士兰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朱东山(音)博士表示,吸烟、超重或肥胖、教育水平低下也会强化过早绝经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这项新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公共健康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监测并管理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早期的临床诊疗将有助于提升女性绝经后的整体心血管健康水平。
女性更要保护心血管
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心脏学会的资料显示,每6分钟有1名女性死于心脏病,55%的欧洲女性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女性心血管相比男性更脆弱,可能有三个原因:
1.生理结构。
女性心脏比男性小,心血管比男性细,动脉直径比男性小2毫米。较细的血管会对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有一定阻碍,影响各脏器供血。女性的血栓相对质地软而少,易发生游离脱落,形成堵塞心血管的斑块。因此,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比男性高。
2.雌激素水平变化。
这是女性心血管更脆弱的重要原因。女性一生都受雌激素影响,不仅能促进和维持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并对内分泌、心脑血管、代谢系统、骨骼的生长和成熟、皮肤等均有明显影响。雌激素可降低血管脆性,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很大益处;还有助于降解胆固醇、抗凝血,有助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因为雌激素的保护,女性患心血管疾病比男性晚10年左右,即男性40岁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大,女性一般在55岁绝经期后进入高危阶段。绝经后,女性体内激素平衡被打破,心脏、血管更易受到冲击,一旦患上心血管疾病,凶险性也远高于男性。
3.特有的妊娠阶段疾病。
女性群体有一些区别于男性的特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孕期高血压、先兆子痫、妊娠期糖尿病等,这些特有疾病会增加女性未来20~30年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妊娠是女性体内大量激素活跃的阶段,原有的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还会产生一些新激素。大量分泌的激素会对心脏和血管产生一定影响。
哪些人易患心血管病
高血压人群
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是血压偏高、高盐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体重增长过快以及过量饮酒。血压升高又是脑卒中、心梗、心衰、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致死致残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当3次非同日诊室测量血压的平均水平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这类人群如果不伴有其他危险因素,可以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前提下先进行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限制钠盐、减重、少饮酒、平衡膳食和加强体育锻炼等。如非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当血压在160/100mmHg以上时,应服用降压药物,同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吸烟人群
吸烟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相关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被动吸烟也会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戒烟的益处已得到广泛证实,且任何年龄戒烟均能获益。临床研究证据提示,戒烟是冠心病最有力的干预方法之一。血糖异常人群
饮食调整是血糖异常人群的第一基本治疗,运动是第二基本治疗,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在上述两个基本治疗基础上,再考虑药物治疗。
超重和肥胖人群
衡量超重和肥胖最简便和常用的指标是BMI和腰围。前者通常反映全身肥胖程度,后者主要反映腹部脂肪蓄积(中心型肥胖)的程度。两个指标都可以较好地预测心血管病的危险。
成年人正常BMI(体重kg/身高m2)为18.5~23.9,BMI在24~27.9为超重,需要控制体重;BMI≥28为肥胖,应开始减重。成年人正常腰围<90/85cm(男/女),如腰围>90/85cm (男/女),同样需控制体重,腰围≥95/90cm(男/女),应开始减重。
在饮食方面,除要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外,还要平衡膳食。在运动方面,规律的、中等强度身体锻炼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方法。减重的速度因人而异,通常以每周减重0.5kg~1.0kg为宜。
体力活动不足人群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缺乏体力活动是心血管病的确定危险因素。约1/3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缺乏体力活动有关。为了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病,专家对我国人群参加体力活动建议如下:
1.对所有年龄组的人:每周至少5天,每天30~45分钟的体力活动。
2.提倡有氧锻炼活动: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提倡低中度有氧锻炼活动,如慢跑、快走、游泳、太极拳等。
心理压力与失眠人群
国内循证医学证明,心理压力增大和失眠能引起或加重心肌缺血,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控制情绪,以娱乐、运动、交流沟通等方式减轻心理压力和失眠。非药物方式长期不见效需考虑药物治疗。
此外,血脂异常人群、不合理膳食人群,都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女性分三阶段预防心血管病
女性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上有两个关键时间点:45岁和55岁。45岁以下的女性,预防重点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睡眠充足,不熬夜;均衡营养的饮食,适量摄入深海鱼、海带等有助保护心血管健康的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煎炸、油腻食物;科学合理的锻炼,坚持“333”原则,即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30分钟,心跳每分钟130下。育龄阶段的女性会经历妊娠过程,要注意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按时进行孕检。在国家二胎政策放开后,一些年龄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要注重心脏的检查,发现问题不要等,及时干预和治疗。
45~55岁的女性开始进入围绝经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要定期进行血压、血糖、骨密度和妇科体检,对身体的各项指标做到心里有数。一旦发现血压、血糖指数异常,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治疗,切忌轻信偏方、保健品或扛着不就医。要听从医嘱,合理用药,不能因为病情的暂时好转就擅自减药停药。
在这个年龄段,一些女性会通过补充雌激素和孕激素来保护心血管,公永太表示,不建议围绝经期的女性这样做。围绝经期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此时女性体内雄性激素增多,卵巢和子宫的正常功能受阻,人为的外部给药会刺激本已脆弱的卵巢和子宫,加速其衰退,增大发生病变的风险,诱发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宫颈癌、卵巢癌等。
55岁以上女性预防心血管疾病,除了注意上述事项,还要注重心理疏导。这一年龄段,女性基本进入了退休生活,对比之前忙碌而有规律的工作节奏,突然的闲适会让一部分人无法适应。建议女性退休后,不要完全脱离社会,多参加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交流心得体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助平稳体内激素分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女性每天快走10分钟防心脏病效果最明显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每天仅仅只快步走10分钟,患心脏病的风险就能够降低。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600名年龄介于60岁到64岁的英国志愿者进行了研究,这些人穿戴心率传感器和运动传感器5天。传感器显示出这5天参与者进行了多少低强度活动,像打理花园和慢走;多少中高强度活动,如跳舞、修剪草坪和快走。
研究人员表示,进行中高强度运动能够减少血液中生物标志物的浓度。生物标志物指示着炎症、血块和胆固醇的存在,而这三者都会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研究还发现,快步走10分钟的效果在女性身上更为明显,她们进行活动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几乎是男性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