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证茶马古道历史变迁——古韵高山

2019-07-19     味道山西

高山村地处大同市云冈区西部的高山镇内,武周山西麓,东距市区30公里、云冈石窟15公里,西距杀虎口100公里。109国道穿境而过,是大同西门户要地,是通往内蒙发展的桥头堡。

“走进高山,就是走进了大同历史文化的一处高宅深院。”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的高山村,因其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成为全省名村。作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我省首批100家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之一,历史上的高山村是晋蒙通道要塞关隘,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既是大同往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驿站,又是商贸集聚、商贾中转之地。现如今,高山焦山石窟寺、高山古城已列入大同市全域旅游之列,而高山村文化旅游发展已纳入云冈峪文化走廊总体规划,必将成为美丽大同云冈文化走廊的一处最佳旅游胜景。

由于高山村地处武周山峪西十里河中游南岸,村南靠山,村北与焦山寺遥对。南北山脉夹村,山高村低,地势险要,是内蒙通往大同的重要通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原是一座完整的城堡,约210多年前,北城墙被洪水冲毁,现东、西、南城垣残存。

据明《宣大三镇图说》记载:“高山城东至云冈堡三十里,西至云西堡三十里,南至小村儿十五里,北至破虏堡三十五里。天顺六年(1462年)建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为城,万历十年(1582年)包砖,城周四里三分,高连女墙四丈二尺,设守备官一员,并大同前卫中右所,守备止管火路墩一十六座,无分边任务,统领见在官军七百二十三名,马骡二百四十一匹。本城密迩镇城,属镇不属路,东与聚落为左右两翼,而仓廒积贮视左、右诸卫等,诚重之也。城滨于河,冲决浸渍,渐至倾颓,大为可虑。近筑河堤,颇足捍御。第地当孔道,应付繁难,军士颇称苦累,当事者当加意撙节抚恤之焉。”

作为我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高山村年旅游接待10余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67.5万元,从事旅游工作65人,全村参与乡村旅游活动482人。

目前,高山村处于乡村旅游开发初期,需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文旅业态培育工程。

高山村俗称高山城(高山古城),是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一。地质学家认定,十多万年前高山是九千多平方公里古“大同湖”的西岸,远古有地处孟家湾的“高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和高山段十里河畔“高山细古器遗址”,有大同这片土地生存拓展的足迹和生命繁衍的演化痕迹。

作为大同镇翼城,高山村肩负着守护大同的重任,是大同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明初在此设驿站,用来传递文书、信息,同时接待从大同到边塞的往来兵马与将士。正统时,大同成为蒙古各部向明廷进贡的贡道,高山也成了接待蒙古各部使者来往的站点。

明嘉靖朝时,蒙古各部进一步逼近明朝边境,冲突加剧。为了屏障大同镇,明廷于嘉靖十四年(1535)分别在距离大同镇城30公里的东西两侧,修筑聚乐城和高山城,作为大同镇城的左右两翼。

万历十年(1582),又将城墙全部包以砖石。这一时期,当是高山城最辉煌的时期,依山临水,铜墙铁壁,设有东西城门和瓮城。可谓是屏蔽大同镇的一座雄关,守护大同镇的重要羽翼。

抗战初期,高山村及周边村很多青年积极参加抗日队伍。解放战争时期,高山村两度成为西大同县委驻地。大同和平解放后,东、西大同县委合并,新大同县委先迁驻云冈村,后迁往大同市东街。高山村又承载了一段光荣的历史使命,在历史深处增添了一段红色基因。

古时的高山村曾是大同城的西翼,村中自然少不了明代始建的古院落、古牌坊、古石桥等。据了解,村中大小古建筑就有30余处,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怀德桥,桥面深深的车辙印、是大同西出杀虎口到达蒙古及俄罗斯——茶马古道的历史印证。

移步高山村西门外,便能看到由石头砌筑的石桥。石桥的东侧原有一块石碑,现存于高山村村委会院内。碑上记有原高山村镇边寺(南寺)住持募化修筑该石桥的情况,但字迹模糊不可辨别,已经找不到碑刻落款时间。依据行文推断,该碑立于清雍正五年。从碑文内容也可推断,该桥名为“怀德桥”。

如今,高山镇对该石桥的周边环境整治及桥涵下部的淤泥进行了清理,发现该石桥较为宏大,从桥涵洞券顶部到桥面大约有十米左右。更让人惊喜的是石桥底部中央,有一巨大的右手手印。传说,该石桥最初为鲁班所筑。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骑驴过桥时,鲁班用手托着桥涵而留下了手印。

据了解,明清时期,高山官道是西出杀虎口到达蒙古和俄罗斯的必经之路,也是内蒙古和大同客商往来贸易及晋北民众“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而怀德桥就是这条道路的重要一环,见证了商帮的兴盛和繁荣,也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处遗珠,对研究大同古驿道、古桥梁具有历史、艺术价值。

高山村最辉煌的时期大约是辽代。当时,高山村附近的焦山上建起了皇帝的行宫。焦山上至今残存着辽代行宫厚实而古朴的宫墙。

此外,因焦山得名的石窟寺也备受关注。焦山石窟寺是北魏王朝佛教极盛时期的三大工程之一,由道武帝颁令,著名高僧法果主持兴建。该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比相邻的云冈石窟还要早50年,昔日的雕刻艺术经岁月侵蚀后依稀可见。

石窟寺落成后,规模宏大,造像精美,雕刻艺术继承了汉民族文化优良传统,也吸收和融合了外来优秀文化的成分。殿堂亭台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第一层有牌坊、铁围栏、石牌坊、一百零八级台阶;第二层至第六层依次是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石窟洞天殿、须弥山殿等66处建筑。寺内佛教塑像72尊,其中铜像5尊,其余皆为石、泥雕塑;壁画彩绘面积约600平方米;另开栈道,建花厅、奶奶庙等附属建筑。

为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修建环山旅游公路4公里,将新开发的宗教文化景点龙佑寺和三清观连接。已开放的龙佑寺傍山而建,大殿塑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37尊。道教文化建筑三清观背山面水,堪称福地洞天。

高山村,不仅是一个历史悠长的村落,也是一片文化内涵丰富的土地。下一步,高山村将在全面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高山村的历史文化、山水风光、民俗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以高山古城修复开发和传统村落保护修复为主攻方向,依托石窟、古城、文化遗址等当地生态资源,以北魏、明清文化为魂,以旅游富民为本,以转型发展为抓手,以古城民俗文化为核心,建设集“文化体验+农耕体验+军旅体验+休闲观光+康养旅游+度假商务”为一体的宜居、宜文、宜乐、宜游、宜购的高山古城旅游综合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NQCmwBmyVoG_1Z06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