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快结束了,港股至今整体表现还是没能摆脱疲弱的局面。美股、欧洲股市今年是牛市,A股主要股指表现也还不错;然而,基本面跟国内趋同,货币环境及市场流动性与美国高度关联的港股却没有表现。今年的全球股市上涨主要特征是估值扩张,港股估值并未出现扩张,恒生指数截至11月30日的市盈率(TTM)低至近十年33%分位。
不过,继今年8月南向资金精准“抄底”港股,又谨慎观望两月有余后,借道沪港通、深港通的南向资金,再次成为港股坚定的做多力量——连续25个交易日持续净买入,成交净买入高达547.35亿港元外。近日随着恒生指数反弹收复27000点,南向资金再次放量“躁动”,12月17日港股通成交净买入逾50.15亿港元,创下今年单日净买入次新高。除却外围冲击钝化,南下资金大举买入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南下资金又在港股买些啥?
内资话语权逐步上升
自2014年沪港通机制启动,北上资金流入A股屡创新高外,内地投资人南下热情也持续攀升:截至12月17日,五年来港股通累计有10459亿港元的内地资金净流入H股,内资话语权逐步提高。港交所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球机构性投资者占主导的港股,2018年中国内地已取代英国成为港股外地投资者交易的最主要来源,占外地投资者交易金额的28%及市场总成交金额的12%;其次为美国、英国。2019年以来南下资金继续呈净买入之势,年内累计净增1515.7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总额增长186.56%,日成交额占到港股总成交一成以上。
众所周知,2019年事件性冲击使港股成为今年全球最差的市场之一。与此前其流动性历来受美国等成熟市场货币政策较大影响不同,今年以来美联储三次降息,以及全球不断扩张的负利率及资产荒“相对利好”,并未在港股充分反应。展望2020年,全球流动性有望随着美联储的扩表和欧央行的QE继续改善,而港股作为最具有性价比的估值洼地,有望被全球投资人战略看多。同时,受内地政策推动,明年港股基本面存在进一步改善的可能性,“低估值+盈利回稳”预期下或迎缩小版“戴维斯双击”。
南向资金“最爱”哪些股?
在港股通资金大举净买入的过程中,内资股无疑是南向资金的“最爱”,毕竟476只港股通成分股中80%为内资企业。结构上,存量的南下资金累计持股前5大行业分别为银行(34.47%)、非银金融(11.12%)、房地产(9.76%)、计算机(9.12%)、医药生物(5.74%)。
而8月以来,抄底的内资除却金融股外,与A股主线行情相似也更偏好计算机电子在内的科技股、医药股,及部分汽车、周期和消费股:一方面,金融股的吸引力除却估值较低、安全边际高外,分红率高也是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相较于A股市场的核心资产已走出大行情,港股中的优质科技、消费股龙头的估值优势明显,南向资金开始寻求港股核心资产的定价权。
总结
港股中的内地企业在明年有望保持盈利的持续增长,预计恒生国企指数的盈利增速将不低于5%。全球经济大概率继续低迷,货币环境宽松,香港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有望保持充裕,为估值提升提供了支撑。2019年,新兴市场股市表现普遍比发达市场差,据多数卖方预测,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差有可能扭转,新兴市场的机会或许比今年更好。港股当前估值已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比较悲观的情形,即便形势恶化,下行空间有限。值得注意的是,港股消费类个股今年表现明显好于市场的整体表现。今年以来恒生消费品制造及服务业指数的收益超过15%,而恒生指数仅上涨2.53%。考虑到消费行业的高盈利增速,股价的上主要反映的是盈利的因素,而非估值扩张。港股集中了国内优秀的纺织服装龙头,在国内运动时尚的趋势中,这些公司保持着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