馍,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在外地人眼里不过是一块块面饼,但在庆阳人的炉火之上,简简单单的麦粉却有了不同的味道。
在庆阳宁县有一种叫做炉齿馍的小吃,现在会做这种小吃的人不多见了,能吃到正宗的庆阳炉齿馍的人,可算得上是到庆阳来有口福的幸运者了。
宁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上,这里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也是陇东粮仓的一部分。宁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向来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油菜、荞麦、糜子、谷子等。小麦是宁县人的主食,从古至今用小麦面粉制做出来的美食品种繁多,数不胜数。
宁县炉齿馍属于宁县一种特色小吃,在经过特别工艺加工以后,因为它的形状酷似炉齿而得名。炉齿馍是一种很古老的美食,它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的人们就会燔黍,即"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现代的炉齿饼就是由燔黍演变而来的。
宁县炉齿馍的制作过程并没有太多繁琐的工序。制作时,首先要根据所需要的量准备好面粉和食用油,把面和匀以后,加入酵母粉让其发酵,等面发酵好以后放在案板上揉匀,一直要揉到面团被拉长不会断的成都就可以了,然后加入适量的食用油继续揉面,直到揉匀为止。
同时,要提前选择好没有裂痕,没有破碎、形似豆粒大小的完好石子,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放入锅中用火炒热,炒热以后倒入适量的菜籽油使之润滑。
接着将揉好的面团擀开,按照所需要的大小切成块状,揉成圆形、扁形的馍,在馍外边涂上油和小茴香,用刀在当中依次顺长划三下,然后摆好形状铺在热石子上,再从锅边铲些热石子盖在上面,盖上锅盖加热烘烤,大约5分钟左右翻一下馍。这时侯可以看见馍上有密密麻麻的石子痕迹,这些石子把面馍压出了一个个小凹点,这些凹点里还依稀可以看见自然形成的油珠。等到10分钟以后炉齿馍基本上就已经烤熟了。
炉齿馍出锅后必须要放在大木盘里晾凉,也必须一层层叠放起来,在上面捂上微湿的笼布,尽量不要晾晒,否则会使香味挥发或口感变硬。宁县炉齿饼因其香味扑鼻、油酥咸香、风味独特、经久耐贮,是馈赠亲友、招待佳宾的上佳美食。
制作炉齿馍时,还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在面粉中加入适量的香豆粉,或是茴香粉、食盐等调料,这样烤熟的炉齿馍香味扑鼻,不吃也很香。
加工炉齿馍必须要用生铁锅,而且要选用平底的,这样有利于石子的摆放。焙烤用的小石头一般是在当地马莲河畔收集而来的,石质坚硬,导热性强,有利于面饼的均匀受热。现在也有人把小石子摆成各种各样的文字和图案等,改进了传统的锅底方式。这样,制作出来的炉齿馍两面都是有文字或图案的,既好看又好吃,也让炉齿馍有了创意,有了新的卖点。
我想这世界上最纯粹的馍香,大概就是把新鲜的小麦磨成面粉,勤劳的人们用清冽的井水和好面,面团在一双巧手之下变得圆润饱满,然后放入锅中,用炉火烤制成熟。出锅的时候,天然的麦香在空气中弥漫。趁热咬一口刚出锅的炉齿馍,你能感受到它就在你的口中层层跳跃,这是最回归自然的美食。
周立波曾经用“大蒜和清咖”比喻北方式的粗矿和俗野,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用欣赏的眼光看庆阳的美食,享受也就更加无从说起。它没有南方小菜的温婉,也没有沿海鱼乡的鲜嫩,更没有燕窝鱼翅的高贵华丽。但是最朴素的自然食材越能做出不一样的味觉体验,这种味道往往会让我们更加向往。
从来没有一座城市,会这么钟爱面食。如果你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你不是非要坐在餐厅中享受一杯咖啡和牛排才能舒心的享受,那么你大可以在清晨的鸟语声中,走过刚刚被清水扫过的小巷,推开任何一家街边小店,坐下来好好享受着炉齿馍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