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状况下,我想它应该是在产品交互和市场反馈中,由厂商、家长、儿童,共同给儿童智能手表定型,既不是儿童哭闹后父母的宠溺退让,也不该是一味的商业利益先行。
(视觉中国/图)
2019年9月的某一天,我受托接两位小学生放学。上车之后,他们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其中一位手上那小小的手表表盘,一直到下车为止。
他们所就读的学校,其实是明确禁止所有电子设备进入校园的。后来我发现,不少孩子是在放学后从书包里掏手表,有些忙着与家人通电话,也有一些在家人接出来之后,在人行道上边走边玩。
这究竟是怎样一块手表呢?
简单查阅第三方调研机构的资料后,发现其中一家儿童手表品牌的出货量惊人地排在了全球智能手表前三。这是我最初想要做《“卖的不是手表,而是儿童社交”》这篇报道的由头。在后续采访推进时,我发现这背后是一个关于儿童心智与智能穿戴、创新进取与商业冒险,矛盾又复杂的故事。
中国企业最早洞察儿童安全与通讯的需求,开创儿童智能手表这一智能穿戴设备的细分品类,并逐渐把市场拓展到海外,无疑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某种程度上,它像是中国智能手机产业这些年堆肥的土壤中,开出的一朵小花。
尽管儿童智能手表出现只有短短6年时间,但从产品功能上看,它在很多地方走在了成人手表的前面。2019年11月初发布的某品牌成人手表,以“可以独立通话、上网”作为重要卖点,就受到了儿童手表从业者们毫不客气的群嘲。
要在小小的表盘后面,集合通讯模块、计算芯片、传感器、电池等元器件,在操作系统中优化各类应用,在性能和功能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并非易事。从市场上现有产品的操作和使用体验看,一些儿童智能手表做得确实很不错。
中国移动通讯产业从2G向4G制式迁移,移动互联网应用生态蓬勃发展,也给儿童智能手表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于是我们看到儿童手表上有了更多的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强用户黏性。
如果说2G时代,儿童手表的通话和定位功能已经很好地满足了家长的需求,那么4G时代,天平则更多地倾向了儿童的一方。
借鉴智能手机的应用市场,儿童智能手表也提供了不少的应用供用户自由选择。让孩子在碎片化时间里打开手表听音乐、故事、英语,确实是锦上添花,另一些打着游戏、娱乐旗号的学习类应用,天然也会很吸引儿童,只是那小小的表盘屏幕如何去承载这所谓寓教于乐的重任?
从一些品牌的产品功能设置看,他们正在有限的框架下极力两头讨好。一方面,儿童手表的管理后台、各种应用的开关大权都在家长手中,家长可以随时开启/禁用。另一方面,他们又允许儿童自由下载应用,疏于管理的家长很可能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
以目前的电池材料水平,其实已经给儿童手表划下一道框。儿童智能手表,究竟是要做成他们手腕上的智能手机,抑或只是智能手表,业界并没有统一答案。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儿童智能手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生的这一代孩子,智能手表又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扮演怎样一个角色?
封闭式的“碰一碰”加好友功能以及现有的市场格局显示,厂商对消费者心理的揣摩和拿捏已经走在了前面,它们轻轻在家长和儿童前面举起社交指挥棒,已经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心智占领。
理想状况下,我想它应该是在产品交互和市场反馈中,由厂商、家长、儿童,共同给儿童智能手表定型,既不是儿童哭闹后父母的宠溺退让,也不该是一味的商业利益先行。
消费电子产品竞争残酷、更迭飞快,创新和商业的马达全开,几乎每两三年就会有一轮行业洗牌,可能我们很快会看到结果。
让人欣慰的是,我在这次采访中发现,不少儿童智能手表的创业者、产品经理都是80后,他们其实正是当前儿童智能手表目标人群的家长。我相信,除了商业追求,他们更有为自己的孩子做一款好产品的初心和恒心,期待中国企业在儿童智能手表领域,也会出现消费级无人机那样的世界品牌。
黄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