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photo/图)
是清算改制原罪,还是平稳过渡继续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案件最核心的关注点。很多人都在等待,他们坚信只有等乔案结束,当年的改制问题才能捋清。不过,遗憾的是,在开庭一年之后,这个注定对剑南春甚至绵竹市都影响深远的案件仍未宣判。
(相关文章《争夺剑南春》首发于2019年11月7日《南方周末》)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03年曾被称为中国的“MBO年”。
所谓MBO,就是管理层收购模式,管理层出资将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收购,从而成为大股东,这也是当年国企改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由于2003年多家大型国企的改制都采用了这种模式,所以那一年被称为“MBO”年。
2019年11月7日,我撰写的《争夺剑南春》一文重新梳理了这么多年来剑南春所遇到的纷争和困扰。剑南春在2003年改制时,采用的正是这种模式,这也成为了它的纷乱之源。
其实,这种MBO模式在当年就受到争议。我在文章中写到,由于出现了大量自卖自买、管理层资金来源不明、低价转让等隐患,该模式在2003年3月就被财政部紧急叫停。
在当年的国企改制中,除了这种模式之外,还有民营企业入主、职工持股、引入战略资本但仍由国企控股等模式。2005年3月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经出了一份《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调查研究报告》,评估了几种改制模式的效果。
报告指出,在各类国企改制模式中,民营企业入主后的绩效提高最为显著,管理层收购次之,职工持股再次之,仍为国有控股的最不好。
当然,13年后,这份研究报告的结果是否依然适用于今天的现实,则有待确认。
不过,这仍然是一个很多人乐于讨论的话题。他们会说:如果不是管理层收购,而是别的机构收购,结果可能会更好。
我在采访时,一位曾经参与当年改制的老职工对我说,当时改制方案出来时,他就表达了不满。根据方案,管理层可以受让的股权是60%—65%,职工可以受让的股权是10%—15%。他当时就质疑同样是从国家那里买股权,为什么员工们只能最多受让15%的股权?他认为应该谁出得钱多,谁更有能力将公司带好,谁就应该受让更多的股份。
当时,管理层其实并没有太多钱,管理层向绵竹市支付的首笔款项还是从蓝剑集团借来的,而职工们自己一次性支付了1.5亿多。
跟很多改制的国企不同,当年的剑南春其实是一家优质的白酒企业,营收、利润都很不错,剑南春也与茅台、五粮液并称为“茅五剑”,牢牢地占据一线白酒品牌行列。谁拥有了剑南春,谁就拥有了一笔非常大的财富。
不过,并不是所有职工都能像这位老员工一样具有“公平”意识。当时,不少员工乐于接受这种安排。一方面,他们成为了股东;一方面,也能每年从公司分红;还有一些员工将自己所持有的股权私下转让了出去。
如今,当年的改制已成为剑南春的一切“罪恶之源”,同时,所有的问题也都聚焦到了乔天明涉嫌行贿、私分国有资产的案件当中。
是清算改制原罪,还是平稳过渡继续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案件最核心的关注点。很多人都在等待,他们坚信只有等乔案结束,当年的改制问题才能捋清。不过,遗憾的是,在开庭一年之后,这个注定对剑南春甚至绵竹市都影响深远的案件仍未宣判。
而剑南春,只能在市场惯性下缓慢前进。这是很多剑南春人、绵竹人最为痛心的事情。
南方周末记者 王伟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