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丰富反而活得越累,怎样找到心目中的“桃花源”?

2019-10-14     先锋独创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人间的一个仙境,说的是人们为了躲避战乱,找到了一个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过着自给自足、悠闲安逸的生活。可就是这样时代被传为佳境的地方,拿到现在人的生活中来欣赏,恐怕会有很多人认为,这不过就是个农田闲适,有什么好赞美的,还是光怪陆离、繁华热闹的都市要舒服的多。

人们总感觉太累实属心累,其实是除了四肢外的大脑太累。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所想的事情,以为是跳动的心脏在想,所以后来造出的跟思维有关的字,要么用上心字底、要么用上竖心旁,完全与大脑无关。当下我们都懂得,想问题是来自大脑,想得太多都会感觉头痛。

那么为什么日子过好了,却反而觉得越过越累呢?认真思考一下,可以给自己把脉,问题并不复杂,而完全在于自己的心态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总是在乎别人看自己怎么样、自己怎么就没有别人过得好。却不求过好当下,总想过得跟别人一样,或者最好能超过别人。这是一种心病,治疗心病主要在于能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其一、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与别人无关。有个故事《父子骑驴》,说的是:把驴给孩子骑,会有人批评儿子“不孝顺”、把驴给父亲骑,会有人指责父亲“太狠心”,干脆两人都不骑,让驴背空着,又有人会讥笑父子二人“太笨”。总之,怎么做都不对。

每个人的主观思维都与客观存在是有偏差的,天下找不到一对一模一样思维的人,只要我们的主见与客观存在接近,就要毫不犹豫的坚持主见。当然有时也会坚持错误的主见,与客观现实不断碰壁,就要及时调整更改过来,但也得是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也云。

这是一个哲理问题,就是学会掌握一个中间“度”,既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只有合适才是最好的。自己的日子自己过,自己的路自己走。只要问心无愧,不要在乎太多的是是非非,心自然就不会累。

其二、时常所谓的压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攀比”。你买了复式别墅,那我也必须弄个单门独院;你有独立办公室,那我外出非头等舱不坐;你的孩子出国留学,那我的孩子当然要紧跟其后。就这样你来我往,暗暗较劲。赢了的人,获得的是一种虚妄的优越感,而输了的人,只能是陷入强烈的自卑中。

更可怕的是,比来比去比到最后,我们会有一种错误认知,那就是:幸福总青睐别人,不幸总纠缠自己。这种心态之下,只能是越活越累。

很喜欢网络上的这段话:“有的人花期早,盖茨39岁成世界首富,孙权18岁据江东,贝多芬4岁开始学琴……有的人花期晚,黄忠60岁跟刘备闯天下,姜子牙年近八旬封太师,佘太君百岁才挂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一切都是刚刚好。”是的,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我们在各自的时区里,静待花开就好。

没有比较就看不到进步和落后,那就自己跟自己比,比较现在的自己和以往的自己。有句话说: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也使得许多人迷失了自我。一个人的“富甲一方”,与另一个人的“籍籍无名”,其实没有可比性。如果真要比较,就自己和自己比。

比如,5年前的自己,做事三分钟热度,而现在,不管做什么,韧性很足,这就是一种“进步”;3年前的自己,任何事都浅尝辄止,不肯下心力深入琢磨,而现在,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抽丝剥茧直到融会贯通才算过关,这就是一种“成长”,可喜可贺。

与他人比,便有不平,以致不幸;不与他人比,只和自己较劲,才幸福多多,也惊喜多多。有人说:“使人疲惫的不是前面的远山,而是鞋子里面的一粒沙。”这粒“沙”,可能是世俗的评价、落后于人的事业,也可能是不再纯粹的友谊。总之,人生在世,我们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得偿所愿,更多的时候是希望与失望重叠、欣喜与失落交错,每每夜深人静时回想,不免黯然神伤。

但叶子是慢慢变黄的,故事是缓缓走到结尾的。世间一切,都不是突如其来的。如果暂时感觉有些累,不妨转变变心态。实际上,我们能培养出一个平常心,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人们常说“知足常乐”,就是在自己一切的预想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情况下,不会再有太多不实际的追求,这样才会得到快乐的身心健康。只要一颗心离开了市尘的搏击,就得到了一所安闲自在的“桃花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p9F1m0BMH2_cNUgBAM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