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为何难破译?一位文盲农民“自创”字体,至今影响着学术界

2020-10-16   新车测评

原标题:甲骨文为何难破译?一位文盲农民“自创”字体,至今影响着学术界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真正踏入文明,而甲骨文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明符号。时至今日,学者们编纂的甲骨文字典收字已有4300多个,然而取得共识的破译字仅1300多个,尚有一大半还不认识。

为此,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在2016年发布悬赏,破译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但三年多来仅有一人获奖,可见其破译之难。之所以这么难,在于甲骨文年代久远缺少可参照的古文字系统支持,难以突破发音关等因素。

另一方面,在于曾经发现甲骨文的过程中,还有一场荒诞的闹剧,给考古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这场闹剧的主角,竟是一位大字不识的农民,一个文盲,是怎样“自创”上古文字,难倒诸多专家的呢?

甲骨文的发现,源自一次偶然的抓药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常年被疟疾缠身,在大夫开的药方中,有一味叫“龙骨”,其实就是古代动物化石,《本草纲目》中描述“龙骨”有消炎生肌的奇效,王懿荣因此经常去一家叫达仁堂的中药铺购买。

有一日,王懿荣刚抓药回家准备磨成粉,却发现有几片“龙骨”上面,竟人为镌刻着一些奇怪的纹路,精通金石学的他,很快就认出来这是从未见过的古文字!这可是一个大发现,它可能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步向前推。

王懿荣兴奋莫名,开始大量求购这种“龙骨”,并试图寻找“龙骨”背后的药材商到底是谁,但只打听到此人叫范春清,是个古董贩子,他却无论如何都不透露在什么地方挖到的。王懿荣无奈,只得继续加钱购买,几文钱一斤的“龙骨”飙升到数两白银。

随着带上古文字的“龙骨”消息传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学者前来抢购,王懿荣自己也收藏了约1500片,并破译出“日、月、山”等简单文字。后来近代考古学奠基人罗振玉,用“酒色手段”终于在范春清口中套出“龙骨”出土的真正地点:河南安阳小屯村,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殷墟遗址”终于重见天日。

荒诞的造假闹剧

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它的发现,有力回击了一些国外学者声称中国商朝不存在的妄言。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精美青铜器以及“龙骨”,也就是甲骨文,引发了一股学术研究热潮,各路专家都许以重金求购甲骨。

然而甲骨毕竟有限,带文字的数量更少,没几年功夫市场上就难以买到。这时候最先贩卖甲骨的范春清开始动了歪心思,以牛胛骨、龟壳等材料做旧,然后照着甲骨文刻字,伪造赝品,并靠此大发了一笔横财。

那时候没有“碳14”,但收藏家们眼力也是非凡,范春清造的假货只流行了一段时间,就已经被大量识破,没翻起什么风浪。但这股造假的歪风吹到小屯村本地,一位叫蓝葆光的农民灵机一动,也开始造假甲骨。

这位蓝葆光大字不识一个,自幼就染上抽大烟的恶习,完全是个不务正业的混子,他能造出什么高超的假货?但偏偏他就想出一个奇招:“自创”文字。因为甲骨文“一字多形”的特点,他只要在上面胡乱画一些“鬼画符”,就能轻松骗到大量专家。

奇葩造假带来的严重后果

就这样,蓝葆光买了一大堆廉价没有文字的真甲骨,然后模仿甲骨文的写法,故意倒改笔划、歪着刻,或干脆自己胡乱刻,反正这些图案还没破译出来,学者买到手之后会信以为真,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却怎么也没想到这些都是假货。

这一招有文化的人反而用不了,就像成年人画儿童画,怎么也画不出那股童真味。但其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大量假甲骨文混入市场,让破译工作异常艰难,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花费天价购买的5万片甲骨,甚至全都是赝品。

1928年,甲骨学家董作宾第一次到河南安阳探查甲骨,蓝葆光拿来一片自己造的赝品请教,董作宾仔细研究一番,咋看很像是真品,但从刻辞位置以及左右文例看出些许破绽,他细思极恐,这样的造假以后可能会祸害学界,便送给蓝葆光十几枚银元,让他以后不要再做这种事。

董作宾还称蓝葆光是“天才”,但他的好心没有起到效果,在贪婪的驱使下,蓝葆光的造假技术越来越高,无数高仿甲骨流入市场。甚至还出现攻击甲骨文存在的学派,比如国学泰斗章太炎就在《国故论衡》中,全盘否定甲骨文。

总结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最佳证明,但因为范春清、蓝葆光等造假者的存在,导致甲骨文的后续破译工作十分艰难,所以学界不仅诞生了“甲骨学”这门新学科,专家还专门成立“甲骨文辨伪”这门畸形的学科。

即使到现在,网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质疑甲骨文是否真的存在,甚至有人说这是一场大型学术造假,可见造假带来的影响之深远。造假令人不齿,歪曲事实也同样令人不齿,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那些文字和记录就是最佳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