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学者:维护和平更需“参与者”而非“调停者”

2020-02-22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参考消息网2月21日报道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教授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19日在《俄罗斯报》发表文章认为,维护国际和平需要的是参与者,而不是调停者。文章编译如下:

国际关系的新现实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很多已习以为常的认知。在近期举行的两大国际论坛上——慕尼黑安全会议和瓦尔代俱乐部的中东对话——与会者时常谈到调停者这一话题。当然,这首先是因为中东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冲突集中爆发。



任何对抗迟早都会因为一方获胜或达成某种可接受的平衡而走向终结。在地区冲突中更常见的是第二种情况,一国获得军事完胜的这种可能非常少有。阿富汗就是鲜明的例子。2001年国际联盟不仅推翻了塔利班政权,还消灭了塔利班运动。但20年过去了,与塔利班划分权力的谈判仍在议事日程上,更确切地说,是要把政权还给他们。

因此,外交调停、推动停火及稳定这一话题永远具有现实意义。调停者最初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外交家,或已卸任的政治家,来自一个中立但享有威望的国家。

如果说的是传统外交,这是适用的。当然,调停者并不总能推动和平的建立,谁也不会寄希望于他们创造奇迹,但惯常的调停模式仍保留了下来。但现在变化之大,原先的行为模式已完全失效。欧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欧盟对自身的“软实力”引以为傲,但却已完全丧失影响中东的手段。没有能力或不愿意使用武力的玩家已失去说服力。另一方面,与之相反的那种模式也已失效,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为终止波黑战争而采用的那种模式。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战区使用武力,迫使冲突各方坐下谈判并按其所愿达成和平协议。之前外交努力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没有带来任何效果,最终全凭武力才使局势得以改观。

时至今日还能把什么强加于谁吗?中东一系列冲突的经验已证明,已无这种可能。而且,这不仅是因为通常施以这种强迫手段的外部大玩家现在大都受自身问题所累,无暇他顾,更不愿冒险。而且,对抗性质本身也让人难以明确界定所应强加的东西。这不仅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局势,还关系到其所包含的国家的存在。所以说,对强迫行为的抵制只会愈演愈烈,因为这不完全符合地区玩家对其自身在变化的无序世界中生存方式的认识。地区玩家会不惜以任何手段,其中包括武力,捍卫自己的这些认识。

还有一种情况也令现今形势和几年前有所不同。近几十年来冲突的调停一直受到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的挤压:外部玩家和调停者固守一贯的“对错”教条,也就是说,冲突各方事先已被贴上谁对谁错的标签,这自然会在调停的实际操作中存在强迫,只是孰多孰少之别。但现在,即便是最为自信的战略家也感到绝望了,他们无法按照自由主义的等级思想把一切分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在最强大的外部玩家美国改变了其政策之后。意识形态干涉主义已失去用武之地。

现在,谁是那个总让人下意识想起的“诚实中间人”?显然不会是为自身利益考虑同冲突保持最大距离的“洁身自好者”,这样的角色缺乏手段,也没有必要的分量。只有参与事态、明确界定且不隐瞒自身的利益,但同时又展现出愿意承认他国利益姿态的国家才能发挥影响力。必须拥有军事和外交实力,这可以使其立场具有说服力,同时又能对灵活的解决办法持开放的态度。

套用一个经典的说法,即维护和平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用武力来圈定可能性的界限,再用政治灵活性对其精雕细琢。但为此必须是参与者,而不是调停者。

来源:参考消息网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