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一体育场,一座城市几代人的记忆

2019-05-26     青岛城市记忆


青岛市天泰体育场的前身是青岛体育场,也就是老青岛无人不知的第一体育场,始建于1933年,位于青岛市文登路9号。在文登路以南,荣成路以西,依山临海。2000年经过大规模改造后,更名为青岛市天泰体育场。

青岛体育场落成之前,汇泉就有始建于1924年的万国体育会(曾叫青岛竞马俱乐部,后叫青岛赛马场),在青岛体育场之后,新中国的第一个航海运动学校——青岛航海俱乐部于1953年5月成立。

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会长沈鸿烈暨全体筹委会委员合影。

说起曾经的第一体育场,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一个是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一个是被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先驱”的山东大学体育教授宋君复。

1922年,兴建中的洛杉矶体育场

1932年,张学良资助刘长春(左)、宋君复教练代表我国出席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

1932年,在张学良的资助下,时任东北大学体育系教授的宋君复,作为教练,带领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10届奥运会。宋君复是个有心人,时刻心想振奋中国的体育事业,他在美国期间,详细考察了洛杉矶奥运会的体育设施,回国时带来了洛杉矶体育场的图样、资料和照片。当时他并没有料到这些资料会在青岛大有用武之地。由于东北已被日本占领,宋君复不愿回东北,他和同时在东北大学体育系任教的郝更生夫妇一起来到山东大学任教。

华北运动会是建国前由华北体育联合会组织主办的区域性体育大会,其规模仅次于旧全运会,自1913年至1934年先后举行了18届。1933年,青岛有幸与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结缘。

1932年10月在开封举行的第16届华北运动会上,作为第16届华北运动会青岛代表团教练,宋君复还担负着市长沈鸿烈安排的一个任务:把17届华北运动会的帅旗扛回青岛,争取第17届华北运动会来年在青岛举办。当时的青岛是直辖市,之前从来没有举行过全国性的大型活动,青岛市政府想借此机会完善城市功能,特批了760公亩土地,体育场观众容纳人数为15000人,目标锁定华北之最,限期三个月完成。可是,主办方还是把举办权交给了山西太原。然而,历史总有戏剧性的转折,1933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把太原的承办权冲掉了,于是,这一年的华北运动会没有在山西太原,反而是在青岛拉开了帷幕。

当年,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为迎接运动会,召集了教育、工务部门设计人员及体育专家,商议筹建青岛市体育场事宜。宋君复在筹建体育场的商讨会上,展示了携带回来的洛杉矶体育场图样,几经讨论研究,决定采用洛杉矶体育场的样式修建,青岛体育场按此图样四分之一的比例缩建。场址选在山清水秀的汇泉村前,体育场建成后枕山抱海。

落成于1934年的汇泉球场老照片(逄淑才收藏)

体育场由青岛市工务局郑得鹏、马永祥设计,投资了19. 26万元。于1933年3月正式动工修建,6月底全部建成,4个月竣工。田径场是德国人地姆博士所创,椭圆形400米一周的弯道6条,直道8条,弯道由三个半径组成,离心力小,同时因弯道半径短,也便于清晰地观看比赛。体育场北大门(主楼)由3层门楼组成,设有3个拱形入场大门,内侧顶端设钟楼,雄伟壮观。体育场周围环以15级看台,可容纳15000人。体育场除田径赛场外,还设有排球场和网球场。场内的照明设施、场外的绿化美化都带有西方特色,整个体育场当时是全国一流的。

2000年即将拆下的纪念碑(王铎摄影)

体育场建成后,沈鸿烈在体育场北门楼题名“青岛体育场”,并刻碑石镶嵌在城墙上:“自古盛世之民,健而多寿。衰世之民,弱而多夭……有完美之体育,乃有健全之体格,身心强健,成就始能伟大”,碑石的字字句句都传达了建体育场的宗旨——“树民族自强之基础”。这块石碑在“文革”中曾遭到破坏,后被董海山、丛林等人用泥巴糊住保护了起来,直到1998年才重见天日。

1933年7月,第17届华北运动会在此举行。沈鸿烈任大会会长,张伯苓任总裁判。青岛许多运动健儿参加了比赛,在田径、网球、棒球、垒球、游泳等项目上夺得冠军、亚军。

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

1933年夏季,新建成的栈桥成为“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游泳赛场。

何氏三姐妹,圣功女子中学的学生。在青岛举办的华北运动会上,成为游泳健将,夺得多枚奖牌,为青岛赢得荣誉。

游泳比赛的赛场设在栈桥西侧,从资料照片上可以看出用小旗隔成的泳道分明,栈桥上挤满了观众,蔚为壮观。青岛女子游泳队“何氏三杰”在运动会上创佳绩,何文锦、何文静、何文雅三姐妹成为传奇式的人物。

从此以后,青岛的群众拥有了第一个大型体育场,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当有重大的体育赛事就在此举行。

1941年7月4日—6日,由日伪操控的“第一届华北都市交欢体育大会”在青岛体育场举行

从1946年开始,这里年年举办全市的中小学运动会,而政府机关和企业的职工运动会以及全市的足球、篮球比赛也多次在此举行。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的全市中小学运动会、职工运动会依然在此举行。之后,这里不仅举办过多届省运会、全运会分区赛外,还接待过英国伊丽莎白足球队、美国第七舰队足球队,丰富的体育活动也为青岛赢得了“田径之乡、足球之城”的美誉。

1950年10月10日,海军青岛基地在青岛体育场召开成立大会。


1956年8月12-16日 “全国第一届少年体育运动大会”在青岛体育场举行

1957年7月,正在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毛泽东,因为天气炎热的关系,临时决定将会议改在青岛召开。8月5日,毛主席、周总理在第一体育场接见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团、驻青三军少校以上军官、青岛市党政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并分别合影留念。

1970年9月17日下午,当时国家田径队著名选手倪志钦和省田径队在青岛第一体育场进行表演活动,文体生活贫乏的岛城观众们闻之兴奋不已,场外大批无票的观众涌进北门,引发了一场严重的踩踏事故 ,那天也成为青岛体育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日。

为迎接1986年8月1日在这里举行的第25届亚洲青年足球锦标赛,1985年5月至1986年7月,第一体育场进行了自建成后第一次比较大的整修。将当时的路渣跑道更换为塑胶跑道,在体育场的四个角上建了4座灯塔,每座灯塔上装有42盏灯,由青岛航务二公司负责施工。改造后陆续承接了全国女子田径锦标赛和全国竞走比赛等重大赛事。

1990年,青岛第一体育场因其使用率突破300天以上,被列为新华社十大体育新闻。

2000年拆毁的体育场(王铎摄影)

随着岁月变迁,第一体育场因年久失修无法举行大型体育赛事活动。1999年,第一体育场被鉴定为危房。但许多文史学者认为此处为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提出了诸多保留意见,经过近两年的论证,2000年,青岛体育场的全面大修还是开始了。将第一体育场推倒重建也被市政府列为当年要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改建后的第一体育场更名为青岛市天泰体育场。

曾经拼搏在一体的老海牛,是无数青岛人抹不掉的记忆

虽然貌似原状的体育场依旧矗立在原址之处,但很多老青岛仍对那座“老一体”难以忘怀,这里也留下了我太多的回忆,青岛足球自组建乙级队冲到甲B开始,第一体育场的每个主场几乎是一场不落,算得上是老海牛的铁杆球迷,泪水、汗水、欢呼、咒骂......,每当忆起,仍是感慨不已。那就是青春,再也寻不回的难忘岁月。

怀念那座承载了青岛几代人美好记忆的一体,那座记录了城市体育史的老体育场。

本文部分文字编辑参考源自:庄晓蓉《天泰体育场的前世今生》,图片源自网络、网友拍摄与收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d-m_msBmyVoG_1ZMI4L.html





黄岛路的记忆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