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GDP百强城市名单及地域分布情况

2020-08-17     山川网

原标题:2020年上半年GDP百强城市名单及地域分布情况

山川网:八月中旬,正值盛夏,又兼之近些年来自然环境受到的累积性破坏效应,今年夏天广大的南方地区,先是经历了持续的强降雨天气,多地出现洪涝灾害。雨水过后,热浪袭来,多地连续多日持续高温。

早些年间日最高温度超过35度即可算作极端天气的标准,在近几年不断被拔高,36度,37度,38度,39度,甚至于40度的高温,都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每每到这个时候,我都异常怀念一些北方滨海城市,例如青岛、大连、烟台、威海、秦皇岛等等,目前每天的平均温度仍然保持在20~30度之间的舒适水平。

经过了七月份全国各省份的上半年经济报陆续发布后,八月份全国主要城市也陆续发布了上半年经济报。之前我们有安排过上半年GDP20强城市的经济数据分享。今天我查看了一下网络上的相关数据,发现随着更多城市的持续跟进发布,目前2020年上半年GDP百强城市业已基本发布完整。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下相关的分享。

一、2020上半年GDP20强城市名单

开头还是先来回顾下此前已经安排过推送及解读的上半年GDP20强城市名单。由于相对严肃的数据及产业的情况此前已经安排,今天我们就讲的稍微轻松随意一些,更多是带大家回顾下中国代表型城市的结构变化方向。

在上述图表中,如果我们单纯关注最右侧的上半年GDP二十强城市的排名变化,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上半年的中国头部城市排名情况十分动荡。但事实上,如果你了解此前的2018年和2019年头部城市相关数据情况,基本上上述变化都是在可以预料之中的。

以十强城市为例,除了前三的上海、北京、深圳三城的排名没有变化外,其余的七城排名均出现了变化。但是我们能够从此直接得出例如“上半年中国头部城市格局巨变”这样的标题党结论吗?显然不能。

看上去七座城市的排名变化,其实核心点是由两座关键城市的数据情况因为各自不同的特殊原因,从而形成的榜单排名连锁效应。两座城市是谁?一是天津,二是武汉。

天津的特殊情况是由于此前的全国经济数据四经普之后,对于此前的年度经济数据进行了大幅修订。当然,是大幅向下修订。有这样的数据基础变化,到了2020年上半年排名自然会有明显的下滑变化。落实到排名上,就是退守到了十强城市名单的第十位。

武汉的特殊情况是由于众所周知的新冠疫情,所以一直到目前,武汉市也仅仅是公布了上半年的GDP增速数据,并未公布GDP总量数据,这是比较可以理解的。等到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彻底被消除后,武汉还会重新恢复到合理的位置,这点也是不用太多担心的。

而从目前的中国十强城市成员来说,我们能够看到什么?从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南京、天津(武汉)十座城市的分布格局来看,可以看到国家层面对于平衡全国各大区域间均衡发展做出的努力。

这里有个特殊情况,就是关于天津和武汉这里,如果是按照上半年武汉市实际的GDP增速数据来推算的话,那么上半年武汉市大概率GDP总量是要略低于天津的,所以武汉市暂时不在前十。但是等到疫情的特殊情况一结束,武汉还将重回前十应有的位置。所以这里,我们的前十格局讨论,仍旧会以武汉为准。

如果我们查看十强城市的东南西北中五大大区域分布情况,可以发现东部有四城(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南部有两城(深圳广州),西部有两城(重庆成都),北部有一城(北京),中部有一城(武汉)。

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上述十强城市分布分布中,南京的位置都是天津的。那个时期时,五大区域间的均衡性事实上更强,是东三,南二,西二,北二,中一。这背后我们能够看到国家层面长期有意识调整和扶持区域均衡发展的用意。

而在人为调节之外,因为市场的综合影响,最终我们目前的十强城市格局演变成当下的情况,即东部地区阶段性拥有了原本在均衡设定中属于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名额,这样一来对于接下来的区域政策倾向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而再结合目前区域本身的城市经济基础及城市群发展情况。北部及中部地区在接下来受益相对明显的城市是青岛、济南、西安、郑州、长沙。

这其中,长沙目前的经济数据情况最为突出,虽然暂时还未进入前十城市名单,但是在接下来大概率还将进一步拉近与天津之间的数据距离,最终在综合实力上与十强城市基本保持一致,和武汉一并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

二、2020上半年人均GDP20强城市名单

说完了上半年GDP总量二十强,我们再来简单看看上半年人均GDP的二十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下面表格中的Q1即是第一季度,H1即是上半年。

平时我们较少谈到人均GDP的相关排名,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是,人均GDP高排名城市的区域集中性更为突出。

在上面的上半年人均GDP二十强名单中,排除克拉玛依、鄂尔多斯、东营这样的资源型城市,相较常住人口明显经济总量略偏高,最终人均GDP数据比较特殊的案例外,其余名单城市的区域集中性很高。

长三角城市群上榜城市多达十座:苏州、无锡、南京、常州、上海、杭州、宁波、南通、镇江、扬州。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南通七城均为上面我们讲过的全国二十强城市。

广东省上榜城市三座:深圳、珠海、广州。数量上和上文我们提到的上榜全国二十强城市中同样是三个,不过经济总量排名广东前三的城市是深圳、广州和佛山。

而由于受到人口总量规模的影响,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等区域性枢纽城市在人均GDP相关榜单上,排名整体都相对会靠后一些。

所以在我个人看来,在现阶段的中国,人均GDP数据比较真正有一定价值的区域,事实上还仅限于长三角和粤港澳两个相对成熟些的城市群,基本不太适用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在区域经济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之间的比较,会有相对更适用或更不适用的相关数据。

这也是我们过去较少使用人均GDP数据的一大原因,因为从高复杂度的全国性对比来看,人均GDP数据现阶段的可参考性还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反应现阶段中国跨大区域间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比。在使用该数据时,建议大家要在同地域区域或同级别城市间进行对比,会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三、GDP百强城市地域分布情况

和一般我们较多解读的全国头部城市二十强名单相比,GDP百强城市的最大价值,就是将大量的中等城市纳入了观察范围。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三百三十余个地级行政区,其中地级市二百九十余个。也就是说,百强城市名单,基本上涵盖了全国约三成左右的地级行政区,可对比性和可参考性相对均较高。

那么全国百强城市一般在区域经济中的最实际用法是什么呢?是进一步考量不同区域的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在现阶段能够入选全国百强城市的地市,我们大致可以将其称为中等城市发展水平。

那么结合上面表格中的情况,我们大致计算一下国内代表性省份的入围城市占比地级市总量情况。

江苏:下辖地级行政区总数13个,入围全国百强市总数13个,入围占比100%

山东:下辖地级行政区总数16个,入围全国百强市总数11个,入围占比68.8%

广东:下辖地级行政区总数21个,入围全国百强市总数10个,入围占比47.6%;

河南:下辖地级行政区总数17个,入围全国百强市总数8个,入围占比47.1%;

浙江:下辖地级行政区总数11个,入围全国百强市总数8个,入围占比72.7%

河北:下辖地级行政区总数11个,入围全国百强市总数6个,入围占比54.5%;

福建:下辖地级行政区总数9个,入围全国百强市总数6个,入围占比66.7%

湖南:下辖地级行政区总数14个,入围全国百强市总数5个,入围占比35.7%;

安徽:下辖地级行政区总数16个,入围全国百强市总数4个,入围占比25%;

湖北:下辖地级行政区总数13个,入围全国百强市总数3个,入围占比23.1%。

对比上述十个拥有全国百强市最多的省份来看,目前阶段所辖所有地级行政区中,能够有六成地市入围全国百强市的省份,应该可以说是均衡性发展较为成功的代表省份。目前,只有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四个沿海省份基本做到,其余各省差距依旧较为明显。

四、2020上半年GDP百强城市总榜

最后,是2020年上半年国内GDP百强城市的完整榜单。我大致查看了下幅图表,整体的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涉及城市相对较多,不排除个别地市数据存在出入的情况,大家有所了解即可。

关于2020年上半年全国百强城市的阶段性排名变化情况,我同样建议大家理性看待,上半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区间,不同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受到疫情的影响也千差万别。另外,部分省市由于四经普后经济总量调整明显,体现在上述表格中同样会出现比较“异常”的排名“大变化”。

所以一些在排名上动辄十个名次以上变化的地市,并不能代表这些地市在这个区间经济一定就是有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或滑铁卢式的断崖式衰落,这样的看法无疑都是十分片面,脱离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

但是,一些城市的变化趋势,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例如云南昆明,广西南宁,贵州贵阳,新疆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的上半年全国排名情况,平均都在十个位次以上。我们可以发现,在全球经济大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中西部省份优势资源正在加速向各自的区域中心城市省会汇聚,资金及人口的避险意识十分明显。

上面的百强名单中,我觉得比较值得大家特别关注的是第21~40这个区间的城市。因为在此前的上半年国内城市排名中,我们的关注点主要放在前20名的城市。而21~40名区间的城市,可以被称作是腰部城市,一般由经济相对不太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二三线城市组成。

对于经济还相对不太发达的地区而言,能够入围全国城市四十强,特别是三十强,意味着未来有机会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向上发展,在得到相关政策及周边资源综合支持的情况下,有进一步逆袭的可能性。要知道,目前二十强城市中,一些城市正是前些年从后面一步步争到前面来的。

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或者称作成熟城市群中的二三线城市,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应城市群的城市发展阶梯性健康水平。如果一个相对发达地区,或者说相对成熟的城市群,在这一重要的腰部区间城市分布存在明显缺失的话,对于下个十年时间维度会存在城市发展新旧交替不畅的情况。

上半年21~30位城市:济南、合肥、东莞、福州、常州、烟台、昆明、唐山、大连、温州;

上半年31~40位城市:徐州、长春、厦门、石家庄、沈阳、潍坊、盐城、绍兴、扬州、南昌。

其中,我们看到济南、合肥、福州、昆明等过去几年发展表现较为突出的省会城市,均位于三十强城市名单,未来还有较大概率进一步上升,个别城市有望进入二十强,值得未来几年长期关注。

而31~49位之间的城市,情况则相对比较复杂,该区间是我认为城市名单仍旧会有相对明显变化的。该区间虽然也有多个省会城市,但是近些年来这些省会城市的整体表现差别较明显,全国排名仍不太稳定。

注:本文数据表格素材,均取自Datagoo时代数据,图表中均有标识,深表谢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cB7_HMBURTf-Dn59N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