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前三季度全国27省份GDP数据:半数省份GDP增速超过2%

2020-10-27     山川网

原标题:2020前三季度全国27省份GDP数据:半数省份GDP增速超过2%

山川网:截至到最新,通过网络公开资料,我们发现除上海、河北、黑龙江、西藏四省市外,全国已有27个省份公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我想关注区域经济的大家,应该此前已经通过不同的渠道,大致了解过前三季度分省的经济运行情况。之所以我们的相关推送安排的晚一些,也是希望能够等到更多的省份数据公布后,再统计进行安排,以节约大家的时间,不显得过分拖拉。

不过眼下已近十月末,按照惯例无论如何关于分省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也要进行安排分享了,不然从时效性上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关注这份全国27省份的2020年三季度经济报。

一、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经济运行情况

这里还是老规矩,在讨论分省的三季度报之前,还是要例行回顾全国整体的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因为这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讨论局部的问题之前,一定要有整体的大背景,这样才能够把事情看得更为清楚明白。

差不多一周前的时候,在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全国经济报的时候,我们也第一时间安排的了分享。今天,我们把其中最关键性的一些数据整理如下——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同比下降1.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123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67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400397亿元,增长0.4%。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7%。

下面,我们重点从工业、消费、投资、外贸、收入等五个最重要的版块,看看前三季度(基本是对比上半年)的运行情况——

工业方面,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上半年为下降1.3%。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5.8%,比二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比8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增长;环比增长1.18%。

消费方面,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投资方面,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30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3.1%。

外贸方面,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7.5%,二季度为下降0.2%。出口127103亿元,增长1.8%;进口104048亿元,下降0.6%;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3054亿元。

收入方面,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上半年为下降1.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1元,名义增长2.8%,实际下降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7元,名义增长5.8%,实际增长1.6%。

这里我们发现,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宏观层面的工业、投资和外贸,在政策性主导的前提下,基本都已经实现了正增长, 并且成为中国前三季度整体生产总值正增长的最关键推动力。

但是,和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消费和收入两大板块,尚未真正恢复元气。特别是消费这个领域,前三季度社消累计增速仍为-7.2%。而这一数据能否在2020年全年经济报中转负为正,一切还都是未知数。

眼下,各大电商平台都已经在为一年一度的“双十一”造势。今年的购物狂欢节,对于全年的经济数据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算是今年度消费数据领域的收官之战,春节前期的消费已属于来年范畴)。这里我大胆预测一下,大概率上最终的全网成交数据又要再创新高。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今年的电商狂欢节都必须再创新高。

那么,如果真的是做不到怎么办呢?其实没有关系,统计方式方法始终是掌握在各电商平台手中的,所以最终的数据如何呈现,同样并不影响我们树立经济信心的目的。

二、2020年前三季度27省GDP数据情况

看完了整体,接下来我们就来看区域。

从总量来看,广东、江苏两省的体量优势依旧十分明显,是全国唯二在前三季度经济总量站上7万亿+的省份。和第三位的山东之间,拉开了超过2万亿的较大经济体量差距。

同时,许多相关媒体在对于前三季度分省经济报道之时,也特别和去年的同期进行了对比。通过和去年同期相比可以发现,广东江苏两省的经济体量差距在缩小。

而关于这一点,其实从增速上也可以得到印证。2020年前三季度广东省GDP增速为0.7%,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持平。而江苏省前三季度GDP增速为2.5%。这一增速水平,在目前已经公布数据的GDP前十省份中,只略低于湖南的2.6%。

而事实上,如果结合2020年上半年的各省经济数据,尚未公布前三季度GDP增速的上海和河北,大概率上体量会略低于安徽,所以表格中前十省份的排位基本上是不会有较大变化的。

同时,即使是出现小概率性的,前三季度上海市经济体量超过安徽的情况。但是根据过去较长时间内,京沪二城同时期经济增速较为接近的惯例,前三季度上海市经济增速也会低于江苏。

在2020年较为特殊的经济运行背景之下,人们对于区域经济GDP规模的关注度明显要低于对于增速的关注。我记得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时,许多人关注的重点是各省的经济抗风险能力;二季度经济数据公布时,许多人关注的重点是各省的经济恢复能力。眼下到了三季度,大家的关注重点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从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上看,22省份中,19省份实现正增长。可以说,全国经济已经从相对较为艰难的二季度,平稳过度到了三季度,绝大多数的省份已经恢复了经济的正常运转。三季度仍未转负为正的,仅剩下湖北、辽宁、内蒙古三省(已公布数据的27省)。同时,天津市的前三季度GDP增速为0。

情况最为特殊的湖北省,事实上在经济恢复的速度上也是非常突出的:今年一季度,湖北GDP同比下降39.2%,上半年下降19.3%。前三季度,湖北GDP同比下降10.4%,降幅较上半年收窄8.9个百分点。这样看来,到了2020年全年经济数据公布时,湖北省即使上不能完全经济增速转正,但是距离正负分界线也不会太多。

那么纵观2020年前三季度的各省经济报,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确定在这一时间区间内,经济表现较为优秀呢?综合已经公布前三季度GDP增速的27省数据来看,前三季度GDP增速能够超过2%的省份,属于在本时间区间内表现较为突出的。

27个省份中,共有14个省份“达标”,分别是:江苏2.5%,浙江2.3%,四川2.4%,福建2.4%,湖南2.6%,安徽2.5%,江西2.5%,重庆2.6%,云南2.7%,广西2.0%,贵州3.2%,新疆2.2%,甘肃2.8%,宁夏2.6%。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前三季度全国各省增速排名最靠前的区域,分别是贵州的3.2%,甘肃的2.8%和云南的2.7%,以上三省份也均为西部省份。

这也正是,本文标题中提到的:半数省份GDP增速超过2%。

三、对上半年的回顾和全年的展望

关于全年度的全国经济增速预测,事实上在寻常的年头,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速是在“平稳放缓”的。而所谓的平稳,即每年的经济增速下降比例是较为稳定的。

但是这种稳定放缓,在2020年的突发状况之前发生了改变。最终,出现了中国整体经济增速从2019年全年整体的6.1%,直接回落至2020年一季度的-6.8%。上半年经过艰难地恢复,收窄至-1.6%。一直到了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才刚刚转负为正,成为0.7%。

而按照国内一些经济专家学者的推断,2020年全年的中国GDP增速,大概率上能够超过2%,但同时低于3%。这一推断结合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恢复情况,实现的概率整体还是比较大的。

结合这一背景,我们再来回看上文中的全国27省份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我们上文中已经说过,已经有半数的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超过了2%(其中贵州超过了3%)。

那么,对于这些省份而言,等到2020年全年度结束时,他们的年度GDP增速能够恢复到怎样的程度上呢?首先,3%应该对于多数省份而言不是太大的问题。其次,值得大家思考和关注的就是,哪些省份能够进一步达到4%。

如果是关注区域经济领域或者山川网时间较久的朋友应该有记忆,过去几年中国分省的经济体量排名整体十分稳定。上次出现比较明显的排名变化,还并非因为经济本身的发展问题,而是统计局改变了统计经济体量的方式,从而造成了一些省份的经济体量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或下降。

在经济规模排名最靠前的几个省份中,即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几省。我们发现广东的前三季度GDP增速与江浙鲁三省差别较为明显。个中原因,其实在较早前的关于外贸依存度的相关推文中,我们曾做过相关的介绍。

从现阶段而言,虽然粤苏鲁浙四省均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对外贸易产业发展整体均较为突出。但是,从产业结构来说,广东省对于外贸产业的依赖无疑是最为突出的。所以在此次的疫情之后造成的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广东省的经济受影响情况也是最为严峻的。

虽然各路官方或民间的国际关系“专家”数量众多,发表的观点数量也是难以计数。但是就现阶段的国内外形势而言,我认为根本也就没有人能够做到对未来的准确预判。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究竟会朝着那个方向去发展,无法进行判断。

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内,大家普遍认为全球化趋势对于中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区域来看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省是中国全面加入全球化潮流中最大的受益者。

虽然从差不多中国经济开始增速放缓后,就不断有声音强调要加强内需,从而降低对于外贸的依存度,将经济增长的“命脉”死死地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沿海省份对于外贸的依赖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想要在短期内迅速就转向内需驱动谈何容易。

同时,也需要清楚明白一件事:我们的内需是有限的,即使我们顶着全球最多人口国家的名号,但我们的内需却是阶层分化十分明显的。许多商品定位本身就不够亲民,外贸需求一但大规模下滑,内需根本也不可能全面承接得了。

在今年的经济恢复过程中,关于内循环的高度强调,关于全面节省粮食的提醒,都是在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几乎从未特别强调过的。特别是类似像“广积粮”这样的提法,放在古代那都是为了打持久战,过长期的苦日子做预备的。

而从人口的层面说,中国的新生儿数量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降。过去我们做内需的企业,主要靠的不是产品的质量,靠的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特别是电商平台起来之后,以“没有中间商”的噱头,不断降低产品的价格,通过价格战和降低用料质量谋取短期利益,造成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这些年,真正崛起的国产制造业强势品牌屈指可数。这也造成了几乎在任何的制造业领域,习惯性的一流品牌看欧美,二流品牌看日韩,三流品牌大家才会看国产。

而关于这种吃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在前两天的关于“人口是把双刃剑”的文章中,我也提出了我的观点,我认为这也是不可持续的。一些人,特别是本质上就是资本家的人物,持续高声疾呼中国应该进一步扩大人口,从而有力延续上述的发展模式,这只能说是经济发展的错误路径依赖。

社会各层面显然都已经意识到,下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已经从过去的投资+外贸驱动,逐渐转向了消费驱动。而促进消费驱动的方式,不是一些人简单理解的多生孩子,然后消费欲望最强(控制力也最弱)的年轻人数量上来了,然后过量生产的商品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消耗掉了,这种想法和杀鸡取卵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不去想想全国十几亿的人口,只有年轻人的消费欲望最强,其余的人口都在干什么呢?是没钱消费,还是不想消费?没钱消费,那是谁造成了他们的没钱呢?不想消费,那又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没有安全感呢?

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中国的扶贫工作就只能是死循环,“脱贫”的贫困人口乃至地区就随时都可能返贫。而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乱象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公正的环境,同样是阻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最大的障碍。

这几天,媒体圈里比较热议一首说唱歌曲——《说唱新世代》节目中,圣代创作演唱了一首《书院来信》,反映的是豫章书院事件。我推荐大家去关注下这首作品,也关注下作品背后反映的豫章书院问题。

我这里说一句,像豫章书院这样的类似中国版《熔炉》中学校的问题不被彻底重视和肃清。你能想象,青少年时期经历过这样摧残的未成年人长大后,他们还敢去生育下一代吗?即使他们生育了,他们又是否能够扮演好为人父母的角色呢?

一些人认为中国当下的低生育率,仅仅是因为各阶层财富高低的问题。这是不对的,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非常多,远不只是财富和阶层分化这一点。

而在过去,我们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全社会唯“物质至上”观念暂时不予修正是没有太大问题的,甚至是对于全民创富创收是有一定的益处的,但是大家现在回过头去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唯“政治至上”时期犯下的一系列错误,代价是如何的沉重。而任何一种极端化的唯某种目标至上的国家策略,都会在日后出现与之相应的深刻社会负面影响。

从我个人最熟悉的区域经济版块来说,当下许多相关自媒体的观点之扭曲,评论区价值观之崩塌,令人难以想象。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抹黑、诋毁甚至恶意攻击,在互联网及媒体的作用下持续发酵,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较早地区的一些人甚至已经有了“人上人”的幻觉,这和当年一些人幻想的“超英赶美”有什么区别?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社会每过十年都是一个全新的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都会发生相对明显的变化。眼下又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向第三个十年过度,且这一次的过度不可谓不惊险,几乎是在完全意料之外的“硬着陆”。

对于接下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收入增长情况,千万不要太多乐观。真正意义上改变整个社会和人类发展进程级别的技术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间远没有大众想象中那么乐观,对应的少数人群收入快速增长,更多是一些国家政策变化下产生的能量,它是有其上限的。

一定,一定,一定要有危机意识。

四、已公布GDP省份核心经济数据

最后一个部分,是我收集整理的截至目前,已经公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相关数据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以及一二三产增加值、增速数据(个别省份官方公布时可能不完整)。

方便对特定省份有较高关注的朋友,可以自行进行横向之间的对比——

广东:2020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78397.07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260.42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0656.50亿元,同比下降0.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4480.15亿元,同比增长1.7%。

江苏:前三季度,江苏省生产总值7380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31.9亿元,同比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31930.4亿元,同比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39446.5亿元,同比增长2.9%。

山东:前三季度,山东省生产总值52186.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9%。第一产业增加值3743.15亿元,增长1.6%,比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0171.16亿元,增长1.8%,比上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8271.70亿元,增长2.0%,比上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浙江:前三季度浙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8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同比增长2.3%。分产业看,前三季度浙江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389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18579亿元,增长1%;第三产业增加值25858亿元,增长3.4%。

河南:前三季度河南全省生产总值39876.71亿元,同比增长0.5%。

四川:2020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34905.0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01.8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2446.2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18157.0亿元,增长2.2%。

福建:前三季度,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331.55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7.6和1.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4.8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14910.36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14766.34亿元,增长2.8%。

湖南:前三季度,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29780.59亿元,同比增长2.6%,比上半年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97.36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1075.86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16107.37亿元,增长1.9%。

湖北:2020年前三季度,湖北地区生产总值29779.42亿元,同比下降10.4%。第一产业增加值2975.48亿元,降幅较上半年收窄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694.53亿元,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0.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5109.41亿元,降幅较上半年收窄7.7个百分点。

安徽:前三季度安徽省生产总值27668.1亿元,同比增长2.5%,快于全国1.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八位。在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正增长之后,增幅进一步扩大,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北京:1-3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59.5亿元,同比増长0.1%。第一产业实现増加值72.5亿元,下降1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17.2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769.8亿元,增长0.1%。

陕西:前三季度,陕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81.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6.28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8380.85亿元,同比增长0.8%;第三产业9124.35亿元,同比增长1.4%。

江西:前三季度,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8387.8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56.0亿元,同比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925.1亿元,同比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156.6亿元,同比增长2.9%。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6.2:44.6:49.2调整为6.8:43.4:49.8。

辽宁: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70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13.1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6702.6亿元,同比下降0.6%;第三产业增加值9692.3亿元,同比下降2.2%。

重庆:前三季度,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07.10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16.91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008.62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481.57亿元,增长1.2%。

云南:2020年前三季度,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539.76亿元,同比增长2.7%。分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40.59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14.27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684.90亿元,增长2.6%。

广西:前三季度全区生产总值15999.07亿元,同比增长2.0%。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0.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贵州:前三季度,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12650.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4.9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4347.65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6457.38亿元,增长2.9%。

山西:前三季度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2499.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95.55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351.03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553.32亿元,下降0.1%。

内蒙古:2020年前三季度,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232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40.3亿元,同比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152.6亿元,同比下降0.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427.2亿元,同比下降3.0%。

天津:2020年前三季度,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095.43亿元,同比增长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8.90亿元,同比下降3.1%,比上半年收窄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353.82亿元,同比增长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612.71亿元,同比增长0.1%。

新疆:2020年前三季度,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为9819.94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13.47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08.84亿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097.63亿元,同比下降1.3%。

吉林:前三季度,吉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796.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第一产业增加值721.77亿元,同比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3210.41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4864.50亿元,下降1.1%。

甘肃:前三季度,甘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444.3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9.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2007.9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3547.1亿元,增长1.2%。

海南:前三季度,海南省生产总值3841.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06.11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734.48亿元,下降1.5%;第三产业增加值2300.72亿元,增长1.7%。

宁夏:2020年前三季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2796.02亿元,同比增长2.6%。第一产业增加值218.68亿元,增长2.0%,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33.97亿元,增长2.0%,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443.37亿元,增长3.1%,增速加快2.3个百分点。

青海: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170.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3.3和0.2个百分点。

注:本文相关数据,分别取自国家及各省统计局、各省官方发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_YpbXUBURTf-Dn55E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