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菜品传承,许昌此美食曾在央视播出

2019-08-30     老家许昌


【“舌尖上的许昌”第1期】

500多年菜品传承,许昌此美食曾在央视播出‖老家许昌

文‖俎姜华

【前言】

“舌尖上的许昌”是“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开辟的新栏目,旨在推广宣传许昌境内的特色美食,一道菜,一种味道,一位好厨师,一个传统老店,都可能成为我们文字的主人公,而我们,就是想真实记录下这些主人公前台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如果您的美食也需要展现自身的独特之处,那么请在文后留言或直接发信息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今天,我们呈现给大家的,是许昌哪个妇孺皆知的美食老店呢?

今年许昌市四年级期末考试试卷的第一题是看图填空题,其中有三个问题与禹州有关:

禹州在许昌的什么方向?别名叫什么?地方特产是什么?

第三题答案是禹州粉条,这个肯定错不了。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呢?这与我的一段记忆有关。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对粉条的印象特别深。一到春节,朋友圈里推销粉条的就特别多,大路上沿街叫卖的更是络绎不绝,而且都特别标注是禹州粉条。

我那时就特别好奇,难道其它地方不生产粉条吗?粉条的原料是红薯,许昌种红薯的也特别多,制作粉条的也不少,为什么单单禹州的粉条名号叫得这么响?

经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才知晓其中的原因。原来禹州的土质适宜红薯生长,红薯种植面积大,这个地方种植的红薯制作的粉条色泽黄亮、韧性好,拉力足,口感细腻,入口爽滑,让人食之难忘。

用粉条作为原料制作的菜肴有很多,像猪肉炖粉条、杂烩菜、蚂蚁上树等,都少不了粉条的身影。父亲每年都要买很多粉条,到了春节和古会,就是他施展厨艺、大显身手的好时候。

父亲爱做扣碗:小酥肉、红烧肉、鸡块、甜米……这些菜肴需要在客人到来之前提前弄好。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客人微醺之时,一碗碗热气腾腾、泛着诱人香气的菜肴上桌了。

刚出笼的小酥肉、回锅肉弥散着猪肉特有的清香,颜色红白相间,再加上绿绿的葱花和香菜,让人垂涎欲滴。

父亲做的每一道扣碗菜都能让客人啧啧称赞,他很有一种饭店大厨的成就感。

亲朋好友有事没事都爱到我家来串门,有时到了饭点也磨磨叽叽不走,说白了就是想吃父亲做的扣碗,父亲只好到厨房里忙活一通,蒸碗未熟,那弥漫的香气早把大家的口水诱出来了。


父亲年龄越来越大,去饭店招待客人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反倒挺怀念那时候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论地的场景,大家品尝着父亲用心做出的菜肴,大快朵颐,其乐融融。

我们慢慢长大了,生活慢慢变好了,可童年的味道哪去了?

父亲七十岁生日那天,我们全家去饭店为父亲过生日,在一碗碗小酥肉、大肉皮端上来时,父亲显得很激动。他连声赞叹真好真好,想不到在这个饭店还能吃出熟悉的家乡味道……

那丝丝清香,也弥散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粒粒甜米,又芬芳了我成长的历程。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让我找到童年感觉的地方——禹州十三碗。

禹州十三碗,并不是只有十三碗菜肴,十三取的是“一生”之意,寓意一生平安幸福。

这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把每一样食材甚至是普通的粉条都做到了极致。能在颇有影响的央视美食纪录片《味道》中播出,十三碗的“绝”自然让人津津乐道。

提起十三碗,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据说,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巡视禹州,地方官员要招待,可让皇帝吃什么呢?吃惯山珍海味的皇帝要是因为招待不周降罪下来,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这时有个下属说,咱们这里办红白喜事时弄的十三碗,倒很有咱们禹州的特色,实在不行就用这招待吧。万般无奈,地方官只好给皇帝安排了十三碗,不料吃惯了美味佳肴的皇帝对从没吃过的十三碗赞不绝口,还对地方官进行了一番赏赐。

皇帝品味禹州十三碗的佳话有待考究,然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已为世人认可。作为豫菜系列,十三碗的食材有猪肉、豆腐、焖子、粉条等,精益求精的师傅们在细节上特别下功夫。对温度的调试,对刀工的研磨,对火候的把控……他们尽心尽力让每一道菜品都传承生活的味道,让一勺、一筷、一羹、一汤都传递幸福的感觉。


十三碗很讲究上菜的顺序。

头碗鸡,二碗鱼,三碗上的大肉皮。

这头碗鸡里的鸡,可不是鸡肉,而是猪肉的里脊。选用里脊肉,猪排骨,配的是高汤,把二指宽的里脊肉裹上淀粉过油,上笼蒸熟,冲汤而成。头道菜寓意吉祥如意。

二碗鱼中的鱼也不是真正的鱼,而是用豆腐碎、鸡蛋、玉米粉加工成的鱼形面食,寓意年年有余。

大肉皮选用的是上好的猪前肘子,煮至六成熟,切块过油,焖子打底上笼屉蒸熟后冲汤而成。

除此之外,还有条子肉、小酥肉、蒜菜、甜米、合笼春卷、山楂汤、鸡蛋汤等。

条子肉用的是五花肉蒸至半熟,切片放进笼里蒸至酥烂,肥而不腻。

小酥肉是上好的前腿拌上禹州红薯粉子蒸熟。

合笼春卷选用的是烙馍包裹肉馅,过油上笼冲汤而成。

山楂汤用野山楂配上禹州特产银梅可乐,酸甜可口,解腻消食。

在甜米上来后,往往还上来一碗清水,这是涮汤匙的,为了防止甜咸串味,千万不要当成甜水喝掉呀!

民间俗语有“凉菜十三个,热菜一十八。主菜十三碗,媳妇娶到家”的说法,也说明十三碗在民间的重要性。

十三碗讲究荤素搭配,甜咸交味。在酸甜苦辣的味道里感受生活和人生的苦辣酸甜,也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

当代社会,做人要求是待人以诚、与人为善,大厨做菜要的是用心做事、用心做菜。张师傅在十三碗的后厨干了七八年,对每一道菜都是精益求精,挑选最优质的食材,最纯正的调料,他做出来的饭菜吃起来味道鲜美、口感纯正,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在十三碗古色古香的大门两边,写有这样一幅对联:“乡情乡意浓,粗茶淡饭香。”看到此,眼前,就会浮现出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父老乡亲的一颦一笑来,心灵深处那熟悉的味道也慢慢升腾开来……

【作者简介】俎姜华,河南许昌人,许昌市诗词学会会员,许昌市示范区尚集镇一中教师,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_wu5WwBJleJMoPM7Krm.html